幼兒心靈 兒童心理健康12禁忌
目錄
第一章:盤點兒童心理健康12個禁忌
第二章:如何掌握兒童的心理
第三章:父母是孩子情緒的榜樣
編者按:孩子的心靈是幼小的, 是很認真的, 但是也不代表孩子是沒有情緒的, 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大人們的維護。 那麼, 如何保持孩子心理健康呢?兒童心理健康禁忌有哪些?
盤點兒童心理健康12個禁忌
第一, 忌嬌慣溺愛
開口不離“好”, 出門不離抬, 吃飯任其要, 穿衣任其挑, 就會養成兒童任性的性格。 父母“愛子——溺子——誤子”, 這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 忌袒護縱容
在日常生活中,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52.jpg‘)
第三, 忌哄騙
有些家長圖一時安寧, 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 這樣耳濡目染, 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 養成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第四,
對孩子諷刺挖苦, 以為可以“激發”上進, 結果適得其反。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53.jpg‘)
第五, 忌苛求
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 凡事都要盡善盡美, 稍有不順便大加訓斥, 使子女無所適從, 思想感到壓抑和束縛, 時間長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 我行我素。
第六, 忌放任
對孩子不加引導和教育,
第七, 忌打罵體罰
現實生活中, 有些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 不能以理服人, 而是打罵、體罰, 結果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往往產生感情對立。
第八, 忌注意力不集中
要讓孩子自己選擇適宜的遊戲和運動, 培養他們注意力集中、專心地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 訓練兒童持之以恆的毅力, 做什麼事都要有始有終。 不要反復要求孩子更換活動內容。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54.jpg‘)
第九, 忌缺乏適應能力
要訓練兒童適應環境的能力, 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第十, 忌無控制力
要訓練兒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願望。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55.jpg‘)
第十一, 忌憂鬱沉默
要培養兒童樂觀幽默的性格, 切忌鬱鬱寡歡。
第十二, 忌依賴
要讓兒童經受一定的困難, 學會克服困難從身心(性格和體格)兩方面進行磨煉。 從小培養兒童獨立的能力, 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
如何掌握兒童的心理
一、小孩子好遊戲的??
小孩子可以說是生來好動的。 二三個月的嬰兒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腳, 獨自玩耍。 到了五六個月的時候, 看見東西就要來抓, 抓住了就要放進嘴裡去。 到了再大一點, 他就要這裡推推, 那里拉拉, 不停的運動了, 一等到會爬會走, 那他的動作更加複雜了。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56.jpg‘)
二、小孩子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一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了。他一聽見雞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見別人洗面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二歲光景的時候,他能模仿複雜的動作了。倘若他看見他母親掃地洗衣,他也掃掃洗洗看;倘若他看見他父親吐痰吃煙,他也要吐吐吃吃看。到了三四歲的時候,他的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大了。什麼娶親,什麼出殯,他都要模仿了。總而言之,小孩子好模仿的,家中人之舉動言語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57.jpg‘)
三、小孩子好奇的
小孩子生來好動的,生來好模仿的,也是生來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歲,他的好奇動作格外多了。看見路上的汽車馬車來了,他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面的鑼聲鼓聲響了,他總要跑出去看看。有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一日同他的母親去探望他的小朋友,看見他小朋友的家裡有許多蜜蜂,他拿了一根棒頭把蜂巢敲敲看,不料一敲蜜蜂出來刺他了。又有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天天把園裡所種的紅蘿蔔掘起來,看他怎樣生長的。又有一個小孩子把一隻鐘拆得粉粉碎,要看看這個鐘究竟為什麼會響的。小孩子不但有這樣的動作,也發種種問句。他常要問你“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那個東西怎樣做的;這個東西為什麼是這樣的”。他看見不懂的東西,就要來問你。這些問句也是一種好奇的表現。?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61.jpg‘)
四、小孩子喜歡成功的
小孩子固然喜歡動作,但更是喜歡動作有成就的。比如一個二歲光景的小孩子在沙箱裡玩沙。他儘管把沙一 把一把地撈進罐頭裡去,撈滿了把沙倒出來;又再一把一把地撈進去,撈滿了又倒出來;這種動作從表面一看沒有什麼成就,仔細考察起來,一把一把的撈進罐裡去固是一種動作,但罐頭裝滿了,就是動作的成功。小孩子雖喜歡撈沙的動作,也喜歡撈沙成功呢。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63.jpg‘)
五、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
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在家裡就不十分高興,有許多小孩子哭的原因雖則不一,但是不能到外邊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種大原因。做父母的不揣摩他的原因,只一味地去說他去罵他,那真正冤枉極了。一鳴有一天,坐在搖籃哭個不了,他母親給他東西吃,他不吃,給他東西玩,他也不玩。後來我就抱他到門外去玩玩,他一到門外就不哭了。他仰起來看看天的顏色,低下頭去看看草木的樣子,看看飛禽走獸的形狀,歇了一歇,他就笑顏逐開了。又有一天,天已晚了,街上已經沒有人了,他還不肯回家,不但一鳴是如此喜歡到外邊去的,普通兒童大概都是如此的。現在我家裡辦了一個幼稚園。凡天氣睛和的時候,我們就帶幼稚生到外邊去遊玩。他們在曠野裡跑來跑去,看見野花就采采,看見池塘就拋石子入水以取樂。這種郊遊對於小孩的身體、知識、行為都有很好影響的。
父母是孩子情緒的榜樣
一位母親這樣傾訴:“我的孩子自控能力太差,嘴上講得好聽,就是做不到。每天我要發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強完成一些作業。我都為他操碎了心。但是現在我們倆就像對頭一樣。他很厭煩我,聽不進去我的話。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想到孩子爸爸每天那麼辛苦在外賺錢,而我連個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真是非常難過。更讓我焦心的是,孩子這樣下去,將來怎麼辦?”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66266.jpg‘)
這位母親言談中充滿了焦慮、失望、憂傷和無可奈何,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她那沉重的心情。在講到孩子爸爸辛苦、孩子不要強、自己不能教育好孩子、對孩子擔憂等時,她控制不住自已激動的情緒,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動情的母親。我們可以想見:每天面對不自覺的孩子,她要進行多少苦口婆心的勸說;當孩子聽不進去時,她又是多麼地惱怒和傷心。
針對這樣一個母親,我們首先幫助她解決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她本身的情緒問題。因為孩子每天面對一個愛嘮叨、愛發火、焦慮和緊張的媽媽,他們又會有何反應?在家庭中,父母是兒童生活中接觸最密切的人,也是對兒童最有影響的人。因此是孩子情緒的榜樣。
兒童在父母的不良情緒面前,很容易產生內心衝突。一方面,他們不得不依賴父母的照顧,以滿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喜歡父母的這些不良情緒及其一些行為方式。內心的矛盾導致他們心情煩躁、鬱鬱寡歡,精神分散,嚴重的可出現緊張、焦慮或強迫。有的則出現一些查不出生理改變的軀體不適症狀,如頭痛、頭暈、胸痛、憋氣等,以緩解內心更大的不安。長期處於母親不良情緒氛圍中的兒童,心情不暢,不知不覺地將這種困擾壓迫到無意識中,有意無意的採取一些拮抗的行為,如強迫動作、說謊、翹課,喪失自尊和自信,經常愛與惹麻煩的兒童在一起,於是越來越不被周圍喜歡,甚至可能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對於心理防禦機能差的兒童,長期壓抑是引起精神障礙的原因。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66267.jpg‘)
兒童心理問題與家長的不良行為、情緒往往互為因果,需要雙方進行調整,但成人更應該自製。因此,我們認為作為兒童社會化的第一任教師的家長,首先應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是防範和矯治兒童心理問題的良策。
總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因此在培養兒童健康心理是家長有著責無旁貸的在責任,首先就要言必出,行必果。那麼,以上小編為您盤點的培養兒童健康心理法寶趕緊來學習下吧。
二、小孩子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一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了。他一聽見雞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見別人洗面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二歲光景的時候,他能模仿複雜的動作了。倘若他看見他母親掃地洗衣,他也掃掃洗洗看;倘若他看見他父親吐痰吃煙,他也要吐吐吃吃看。到了三四歲的時候,他的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大了。什麼娶親,什麼出殯,他都要模仿了。總而言之,小孩子好模仿的,家中人之舉動言語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57.jpg‘)
三、小孩子好奇的
小孩子生來好動的,生來好模仿的,也是生來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歲,他的好奇動作格外多了。看見路上的汽車馬車來了,他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面的鑼聲鼓聲響了,他總要跑出去看看。有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一日同他的母親去探望他的小朋友,看見他小朋友的家裡有許多蜜蜂,他拿了一根棒頭把蜂巢敲敲看,不料一敲蜜蜂出來刺他了。又有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天天把園裡所種的紅蘿蔔掘起來,看他怎樣生長的。又有一個小孩子把一隻鐘拆得粉粉碎,要看看這個鐘究竟為什麼會響的。小孩子不但有這樣的動作,也發種種問句。他常要問你“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那個東西怎樣做的;這個東西為什麼是這樣的”。他看見不懂的東西,就要來問你。這些問句也是一種好奇的表現。?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61.jpg‘)
四、小孩子喜歡成功的
小孩子固然喜歡動作,但更是喜歡動作有成就的。比如一個二歲光景的小孩子在沙箱裡玩沙。他儘管把沙一 把一把地撈進罐頭裡去,撈滿了把沙倒出來;又再一把一把地撈進去,撈滿了又倒出來;這種動作從表面一看沒有什麼成就,仔細考察起來,一把一把的撈進罐裡去固是一種動作,但罐頭裝滿了,就是動作的成功。小孩子雖喜歡撈沙的動作,也喜歡撈沙成功呢。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56263.jpg‘)
五、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
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在家裡就不十分高興,有許多小孩子哭的原因雖則不一,但是不能到外邊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種大原因。做父母的不揣摩他的原因,只一味地去說他去罵他,那真正冤枉極了。一鳴有一天,坐在搖籃哭個不了,他母親給他東西吃,他不吃,給他東西玩,他也不玩。後來我就抱他到門外去玩玩,他一到門外就不哭了。他仰起來看看天的顏色,低下頭去看看草木的樣子,看看飛禽走獸的形狀,歇了一歇,他就笑顏逐開了。又有一天,天已晚了,街上已經沒有人了,他還不肯回家,不但一鳴是如此喜歡到外邊去的,普通兒童大概都是如此的。現在我家裡辦了一個幼稚園。凡天氣睛和的時候,我們就帶幼稚生到外邊去遊玩。他們在曠野裡跑來跑去,看見野花就采采,看見池塘就拋石子入水以取樂。這種郊遊對於小孩的身體、知識、行為都有很好影響的。
父母是孩子情緒的榜樣
一位母親這樣傾訴:“我的孩子自控能力太差,嘴上講得好聽,就是做不到。每天我要發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強完成一些作業。我都為他操碎了心。但是現在我們倆就像對頭一樣。他很厭煩我,聽不進去我的話。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想到孩子爸爸每天那麼辛苦在外賺錢,而我連個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真是非常難過。更讓我焦心的是,孩子這樣下去,將來怎麼辦?”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66266.jpg‘)
這位母親言談中充滿了焦慮、失望、憂傷和無可奈何,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她那沉重的心情。在講到孩子爸爸辛苦、孩子不要強、自己不能教育好孩子、對孩子擔憂等時,她控制不住自已激動的情緒,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動情的母親。我們可以想見:每天面對不自覺的孩子,她要進行多少苦口婆心的勸說;當孩子聽不進去時,她又是多麼地惱怒和傷心。
針對這樣一個母親,我們首先幫助她解決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她本身的情緒問題。因為孩子每天面對一個愛嘮叨、愛發火、焦慮和緊張的媽媽,他們又會有何反應?在家庭中,父母是兒童生活中接觸最密切的人,也是對兒童最有影響的人。因此是孩子情緒的榜樣。
兒童在父母的不良情緒面前,很容易產生內心衝突。一方面,他們不得不依賴父母的照顧,以滿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喜歡父母的這些不良情緒及其一些行為方式。內心的矛盾導致他們心情煩躁、鬱鬱寡歡,精神分散,嚴重的可出現緊張、焦慮或強迫。有的則出現一些查不出生理改變的軀體不適症狀,如頭痛、頭暈、胸痛、憋氣等,以緩解內心更大的不安。長期處於母親不良情緒氛圍中的兒童,心情不暢,不知不覺地將這種困擾壓迫到無意識中,有意無意的採取一些拮抗的行為,如強迫動作、說謊、翹課,喪失自尊和自信,經常愛與惹麻煩的兒童在一起,於是越來越不被周圍喜歡,甚至可能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對於心理防禦機能差的兒童,長期壓抑是引起精神障礙的原因。
![](http://www.iyangsheng.com/dzbj/20120919/‘http://www.iyangsheng.com/getImage/201209191724266267.jpg‘)
兒童心理問題與家長的不良行為、情緒往往互為因果,需要雙方進行調整,但成人更應該自製。因此,我們認為作為兒童社會化的第一任教師的家長,首先應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是防範和矯治兒童心理問題的良策。
總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因此在培養兒童健康心理是家長有著責無旁貸的在責任,首先就要言必出,行必果。那麼,以上小編為您盤點的培養兒童健康心理法寶趕緊來學習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