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60%~90%的疾病都與壓力處理不當有關
研究表明, 面對壓力如果能保持積極心態, 大腦中改善或增加積極情緒的物質, 如血清素就會提高。 身體由此獲得放鬆, 長壽的可能性就會加大。 如果用消極的心態去應對, 身體則更易發炎, 調節機制出現障礙, 免疫能力也會降低。 這樣的影響長期累積就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美國哈裡斯調查中心發佈的資訊顯示, 人一生60%~90%的疾病都可能與壓力處理不當有關。 醫學專家指出, 身體的七大系統也會跟著遭殃。 比如, 神經系統會受到悲觀情緒影響, 向腎上腺發出信號, 釋放腎上腺素、皮質醇等激素,
心理學中將應對壓力的不同態度進行了區分。 一種是非理性信念, 包括三種類型:要求絕對化, 即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 常與“必須”、“應該”這樣的詞連在一起, 如“我必須做到最好”;過分概括化, 即在看問題時容易走極端, 一遇壓力便認為自己沒用、不可救藥、自卑自棄;糟糕透頂化, 認為事情一旦發生了, 後果肯定很嚴重, 繼而產生焦慮、悲觀、抑鬱等不良情緒。
另一種是理性的信念, 更加積極、客觀、全面而靈活。 這類人在心理上多表現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喜歡我;目前狀況差強人意, 但只要認准目標, 方法得當, 總會有轉機;即使真的無法改變, 我也有其他優點和特長;每個人都不同, 我對別人好, 但不強求別人一定要對我好;人非聖賢, 犯錯是正常的;這次成績不理想, 沒關係, 找出原因, 繼續完善;只要盡力了, 即使做得不完美, 也會有收穫;一次失敗, 並不代表總會失敗。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同樣是被領導指出問題, 理性、積極應對的人會掌控住情緒, 意識到領導的好意, 並相信自己下次會改正, 於是心情平復, 壓力消散;而非理性、悲觀的人則認為惹怒了上司,
多看“得”少管“失”。 人人都會追求積極和美好的目標, 但生活無法十全十美, 對這些缺憾, 關注“得”還是“失”就成了樂觀和悲觀的區別。 多想自己已經擁有的, 有利於培養樂觀豁達的長壽性格, 把憂愁煩惱放在一邊。
明天會是新的一天。 樂觀者懂得, 事情進展不順利, 只能說明當天過得很糟糕, 並不會影響明天, 新的一天正在等待他們。 這會減輕對糟糕一天的負面體驗,
感恩讓情緒更高漲。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發現, 感恩會影響到人們血液中的蛋白質含量, 減少炎症反應。 而且, 常表達感激之情能增加愉悅度, 讓人更關注生活中的積極事件。
善用“杯子理論”。 壓力就像水龍頭裡的水, 源源不絕地流到心理承受力這個“杯子”裡。 不要悲觀地看到“水勢”有多大, 而是積極地管理好飲食、睡眠、運動等生活方式, 培養豁達進取的心態, 以加大“杯子”的容量。
準備心情“急救箱”。 壓力總是難以避免, 不妨在辦公桌上準備一個“壓力急救箱”, 也就是在某個角落貼張紙條, 上面寫著用積極情緒面對的“藥方”, 如“沒什麼大不了的”、“週末我可以找閨蜜聊聊”、“已經很棒了,
使用“認知療法”。 如果快被壓力帶來的悲觀情緒淹沒了, 不妨試試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的“認知療法”, 問自己3個問題:這麼想有沒有證據?即使有證據, 還有沒有其他可能?若證據、可能性皆如自己所料, 那事情有多糟?這樣想, 你會發現事情並非死路一條, 並開始理性思考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