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救荒本草》:金盞兒花, 人家園圃多種。 苗高四、五寸, 葉似初生萵苣葉, 比萵苣葉狹窄而厚, 抪莖生葉。 莖端開金黃色盞子樣花。 其葉味酸。
2.《本草綱目》:金盞草, 夏月結實, 在萼內, 宛如尺蠖蟲數枚蟠屈之狀。
【拼音名】Jīn Zhǎn Cǎo
【英文名】Marigold
【別名】金盞花、醒酒花、金盞兒花、長春花、長春菊、金仙花、長春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小金盞花的全草或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endula arvensis L.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 鮮用或全草切段, 曬乾, 花陰乾。
【原形態】小金盞花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高約40cm。 全株散生柔毛。 莖直立, 上部有分枝。 單葉互生;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
【生境分佈】我國各地庭園多有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 全株散生柔毛。 葉互生, 長橢圓披針形, 先端漸尖, 邊緣具粗鋸齒, 基部楔形。 花序頂生幹縮, 有梗;總苞片綠色, 澆形, 邊緣幹膜質;花托平坦, 無托片。 花疏黃色, 味苦微酸。
【化學成份】
全草含異槲皮甙(isoquercitroside), 芸香甙(rutoside), 水仙甙(narcissoside)[1]。
地上部分含三匝類皂甙: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齊墩果酸-28-O-β-吡喃葡萄糖
【藥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金盞草地上部分的糖甙1-5和水解產物5a均可抑制培養於雞胚細胞的皰疹性口炎病毒,
2.其他作用 金盞草4種皂甙對1μg, 苯並芘和極煙者具有致突變性尿液均有劑量反應關係的抗突變活性[4]。 金盞草地上部分提得的皂甙成分金盞草三匝甙具有深血作用[3]。
新鮮植析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均大於乾草[3]。
【性味】味酸;甘;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止血。 主腸風下血;痔瘡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全草鞋1.8-4.5g, 花5-10朵。 外用:適量, 搗汁塗。
【各家論述】
1.《現代實用中藥》:利尿, 發汗, 興奮, 緩下, 通經。 又治腸痔下血不止。
2.《廣西藥植名錄》:降血壓。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