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的功效和作用大全
99健康網主編推薦閱讀:常見中藥的治病功效及作用大全
什麼是生地?
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的塊根。
主產于我國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
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秋季採挖,
鮮用或乾燥切片生用。
熟地黃為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
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
切厚片用。
黃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
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
三年輕身不老。
”
生地的功效和作用:
性味歸經: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
歸心、肝、肺經。
功能主治:
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
治溫病後期, 餘熱未盡, 陰液已傷, 夜熱早涼, 舌紅脈數者, 如青蒿鱉甲湯。
可用於治溫熱病熱入營血, 血熱毒盛, 吐血衄血, 斑疹紫黑。 如四生丸;
養陰生津功效 用於津傷口渴, 內熱消渴。 治溫病傷陰, 腸燥便秘, 如增液湯。
藥用時煎服, 10~30g, 鮮品用量加倍, 或以鮮品搗汁入藥。 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 作用與幹地黃相似, 滋陰之力稍遜, 但清熱生津, 涼血止血之力較強。 本品性寒而滯, 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 不宜使用。
鮮地黃和生地黃的功能與主治
鮮地黃 清熱生津,
涼血,
止血。
用於熱病傷陰,
舌絳煩渴,
發斑發疹,
吐血,
衄血,
咽喉腫痛。
生地黃 清熱涼血,
養陰,
生津。
用於熱病舌絳煩渴,
陰虛內熱,
骨蒸勞熱,
內熱消渴,
用法與用量 鮮地黃 12~30g 。 生地黃 9~15g。
生地和熟地的功效和區別:
薑汁浸則不泥膈。
酒制則不妨胃。
鮮用寒,
幹用涼。
中藥地黃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
每年10—11月採集,
曬乾即成生地。
將生地以砂仁、酒、陳皮為輔料,
反復蒸曬至顏色變黑,
質地柔軟即為熟地。
生地與熟地藥理作用是不同的,
臨床醫生和消費者切記不可將兩藥互相替用。
生地性寒,
功能為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
常用於治療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症。
由生地為主製成的六味地黃丸,
就是著名的補腎良藥,
臨床還常用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病的治療。
生地製成熟地後,
藥性由寒變微溫,
其功能也發生變化,
成為補血藥。
熟地配當歸、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湯”,
曾有一位著名老中醫常用六味地黃湯隨症加肉桂、五味子治療糖尿病、尿崩等症獲得良效。 專家研究還發現, 六味地黃丸對人體食管癌前病變有一定療效, 並具有降低致癌劑誘發肺癌和胃鱗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