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疾病

持久免疫控制對慢乙肝治療意義重大

正確認識慢性乙肝:免疫介導疾病

從疾病的源頭來看, 慢性乙肝是免疫介導的疾病。 通俗的講, 慢性乙肝是一場機體免疫系統與乙肝病毒的戰爭, 雙方慘烈廝殺后, 給肝臟留下的斷壁殘垣, 大批肝細胞受損、死亡。 如果戰爭愈演愈烈, 曠日持久, 就會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正確認識了慢性乙肝的本質, 在治療時一定要重視“免疫”的重要作用, 拿起激發“免疫”的武器獲得持久免疫控制才是取得乙肝戰爭勝利的關鍵。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教授介紹說:“持久免疫控制的狀態是指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療停藥后,

機體免疫系統仍然能達到持久應答狀態, 能夠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 維持持久的e抗原轉換, 讓疾病不復發, 同時有望實現乙肝表面抗原的轉換。 這種狀態是慢性乙肝的臨床治療目標,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雙管齊下治療乙肝:有限療程, 持久控制

目前的慢性乙肝藥物中, 主要分兩類:一類是長效干擾素類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調節的雙重作用;另一類是核苷(酸)類似物, 具有抑制病毒DNA復制的作用。 在機體免疫系統和乙肝病毒的廝殺戰里, 核苷(酸)類似物的作戰方針是降低病毒的數量, 服藥期間能夠抑制病毒, 一旦停藥, 疾病便會卷土重來, 因此需要長期服藥, 而又面臨病毒耐藥的問題。

而長效干擾素則是雙管齊下, 一方面降低病毒數量, 另一方面更是針對疾病的源頭, 激發機體的免疫能力, 這樣在有限療程結束以后, 仍然能夠長期控制疾病, 不會死灰復燃。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主任陳力元教授解釋說:長效干擾素治療能夠在有限的療程內, 抑制乙肝病毒的同時, 調節慢性乙肝患者自身的免疫, 帶來長期益處, 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率, 提高生存率。

研究數據顯示(參考資料1.2):對e抗原陽性的慢性乙肝患者, 使用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治療結束后半年獲得HBeAg血清轉換的比率為32%, 結束1年時升高至42%, 進而有望獲得表面抗原的清除和轉換。 針對干擾素的優勢患者, 即病毒數量相對較低而轉氨酶較高(在5-10ULN)的患者,

停藥6個月后的HBeAg血清轉換甚至高達61%;對e抗原陰性的慢性乙肝患者, 治療結束后24周時的應答率(HBV DNA?? 10,000 cp/ml)為43%。

陳力元教授還分享:在臨床上對于年輕、女性、初治、病毒載量低、肝臟處于免疫清除期, 且有生育需求的慢性乙肝患者, 無論是e抗原陽性還是e抗原陰性, 都是干擾素的優勢患者, 應該首選長效干擾素治療, 有望在有限療程內實現持久免疫控制, 達到e抗原和s抗原的清除和轉換, 真正實現停藥后不復發, 摘得慢性乙肝治療的金牌。

早期預測療效:e/s抗原的定量監測

很多患者在慢性乙肝治療過程中都希望能夠定期觀察療效,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暨肝病中心主任王貴強教授介紹道:HBeAg血清轉換標志著疾病進入免疫控制期,

S抗原水平或血清轉化表明機體對病毒的免疫控制, 處在免疫控制期的患者S抗原水平最低, 患者長期處于免疫控制期可以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比例, 提高長期生存率, 同時也有利于實現S抗原的清除, 增加慢性乙肝真正的治愈的機會。 因此, 在實現免疫控制的過程中, 定期檢測e/S抗原可以幫助醫生和患者早期預測療效。 廣東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小蘋教授也分享:研究證實(參考資料3):治療24周后患者的HBsAg水平可以指導利用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治療實現持久免疫控制。 如果S抗原水平明顯下降, 提示繼續治療療效較好, 預后良好, 一方面可以鼓勵患者堅持全程治療,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確定早期應答或延遲應答的患者,
為下一步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

編后語:在慢性乙肝治療的戰役中, 利用長效干擾素實現免疫控制, 從而可以使患者牢牢掌控主動權, 一鼓作氣, 奪得戰爭最終的勝利, 讓更多患者有望突出慢性乙肝的重圍, 臨床治愈。

參考文獻
1.?Lau et al. New Engl J Med 2005
2.?Lau et al. EASL 2006
3.?Piratvisuth, et al.APASL 2010

??39健康網( www.39.net)專稿, 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