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經常吃花生有哪些好處

在我國古代就傳說, 花生具有滋補益壽、長生不老之功, 人們稱它為《花生果》, 民間傳說常吃花生能養生, 吃了花生不想葷。 花生營養豐富,

是價廉易得的保健佳品。 據科學家研究, 花生含大量的植物固醇, 對人的健康十分有益。 尤其是β-穀固醇有預防大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病的作用。 那麼接下來小編給大家細細道來花生的小知識~

花生的藥用價值很高

花生仁、種皮、果殼、葉、莖、油均可入藥。 《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補調氣等功效, 適用於營養不良、脾胃失調、咳嗽痰喘、乳汁缺乏等症。 食用花生油, 可使人體肝內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 並使其排泄增強, 不但可降低血膽固醇, 而且對防止中、老年人的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都有較明顯的效果。 花生人人皆可食用, 對少年兒童提高記憶力、增進健康等有益, 對老年人有滋補保健之功。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花生治病的驗方, 如將花生仁用醋浸泡7日(浸泡時間越長越好), 每晚睡前嚼服七、八粒, 連服7天為一療程, 一般高血壓患者血壓就可以降到正常值;果殼, 具有明顯的降低血壓, 調整血中膽固醇的作用。 對於患者高血壓及血脂不正常的冠心病人, 可將果殼洗淨泡水代茶飲, 每次50———100克, 療效較好。

花生營養價值很高

花生含蛋白質達30%左右, 相當於小麥2倍, 玉米的2.5倍, 大米的3倍。 與雞蛋、牛奶、火腿等相比。 毫不遜色, 且屬優良蛋白質, 很容易被人體吸收。 這種蛋白質若能適當加工, 就會使它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乳化性、粘結性、起泡性等。 現以廣泛它加入香腸、麵包、點心等食品, 並利用它製造出植物肉、人造奶、人造蛋等新型食品,

花生仁內還含有人體內不能合成的八種必需氨基酸, 還含有豐富的脂肪、核黃素、卵磷脂、膽鹼、不飽和脂肪酸、蛋氨酸、維生素A、B、E、K以及鈣、鐵等20餘種微量元素, 生吃熟吃都可起到滋補益壽的作用。

食療功效

白胖孩, 做沙灘, 外穿大麻衣, 裡套小紅衫, 講的是花生的樣子。 花生是一種常見的食物, 它個小, 但作用很大。 它可以榨油, 也可以做菜肴, 更可以生吃, 一粒花生, 幾種妙用。 有人稱花生為“長生果”, 具有喜慶的像征, 其實花生營養豐富, 說它是長生果也不為過。

花生還有“長生果”、“植物肉”、“素中之葷”之稱, 多吃花生可補蛋白。 花生性味甘、平, 可健脾和胃、潤肺化痰、益氣止血, 用於脾虛消瘦、食少乏力、乾咳少痰、產後乳汁不足等症。

李教授介紹說, 花生中的脂肪可使肝內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 促進排泄, 從而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 用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中醫認為, 花生性平, 味甘;入脾、肺經。 可以醒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咳。 對營養不良、食少體弱、燥咳少痰、咯血、齒衄鼻衄、皮膚紫斑、產婦乳少及大便燥結等病症有食療作用。 另外花生仁、(帶紅衣)炒食, 每日3次, 每次60克, 連食一周, 可治血小板減少等等。 現代醫學證明, 花生仁的紅衣, 能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 促進骨髓製造血小板, 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功能, 對各種出血性疾病, 諸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出血、肺結核咯血、泌尿道出血、齒齦滲血、外傷性滲血等疾病, 不但有較好的止血作用,

而且對原發病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幾類人士吃花生甚至可能會給生命帶來危害

1、痛風患者

醫學上稱, 痛風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 患者均有高尿酸血症。

所以, 這類人食用高脂食品會減少尿酸排出, 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所以痛風急性發作期應禁食花生。

2、膽囊切除者

我們都知道, 膽汁對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義。 一般, 人吃完東西後, 膽囊收縮, 可以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來消化吸收。

花生作為高脂肪蛋白食物, 對膽囊刺激很強, 會使膽汁大量排放。 所以, 人體一旦膽囊切除後, 膽汁無法儲存, 勢必會難以消化花生等油料作物中脂肪。

3、胃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患者

醫生表示, 一般胃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患者,

常常會出現慢性腹痛、腹瀉或消化不良等症狀。 所以一般都會提醒他們在飲食上宜少量多餐、清淡少油。

然而, 花生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過高, 難以被胃部消化吸收, 所以此類患者應該少食為宜。

4、高脂蛋白血症患者

花生作為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很顯然就不適宜高脂蛋白血症患者食用。

專家也表示, 飲食結構不合理是導致高脂蛋白血症的重要原因, 所以多吃花生類高脂肪食品只能加重病情, 甚至可能會導致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危及生命。

5、瘦身人士

減肥雖說已是一種潮流, 但是真正減肥還是很難的, 特別是在吃方面, 禁忌更是多。 在這裡, 吃花生也是減肥人士要不得的。 這是因為, 花生的熱量和脂肪含量本身就很高, 所以想減肥的同志還是應遠離花生。

所以想減肥的同志還是應遠離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