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雨水節氣的習俗—占稻色

雨水節氣客家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占稻色”。 所謂“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花, 來占卜是年稻獲的豐歉, 即預測稻穀的成色。 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 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量低。 而“成色”的好壞, 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 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 則是年稻獲的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 則意味著是年收成不好, 米價將貴。

宋代以前, 中國農業甚至整個經濟重心一直在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 宋代開始, 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南部中國的稻作文化逐漸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主體。 由宋至元再歷經明清,

客家近千年地傳承著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 雨水節爆糯穀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婁元禮《田家五行》記載了當時華南稻作地區“占稻色”的習俗:“雨水節, 燒幹鑊, 以糯稻爆之, 謂之孛羅花, 占稻色。 ”“孛羅”即“孛婁”, 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谷於釜中, 名孛婁, 亦曰米花。 ”范成大《吳中節物詩》中也有“拈粉團欒意, 熬稃腷膊聲”一句, 詩人自注雲:“炒糯谷以蔔, 俗名孛羅, 北人號糯米花。 ”

自宋代開始, 吳、越民間便有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卜穀”的習俗, 將糯穀放到鍋中爆炒, 以谷米爆白多者為吉。

客家人雨水節“占稻色”與吳越民間正月十四“卜穀”, 具有同樣的民俗意義, 甚至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形態。 正月十四正值雨水節前後,

時間上差距不是太遠;爆穀所用材料、爆穀方法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贛南尋烏客家還在雨水節前後的正月十六、十七日晚上, 以晴、雨來占卜是年早稻的豐歉。 諺雲:“雨打殘燈碗, 早禾一把杆;雨打上元宵, 早禾壓斷腰。 ”就是說, 如果交雨水節時刻在正月十五元宵節, 則是年早稻一定豐收在望;如果在正月十六、十七交雨水並且下雨, 則那一年的早稻收成一定很低, 只見稻草(禾稈), 不見稻穗。 (10)

後來爆糯穀占卜收成的習俗, 在大多數地方開始漸漸淡化, 因此演變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餡習俗。 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之俗, 歲終以烈火爆開糯穀, 名曰炮穀。 以為煎堆心餡。 煎堆者, 以糯粉為大小圓, 入油煎之。 ”

爆米花即“炮谷”, 贛南客家多稱之為“米炮”,

現在已是客家人過年必備的一種應節食物。 這其中 “花”與“發”語音相似, 有發財的預兆。 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還用爆米花供奉天官玉帝與土地社官, 以祈求天地和美, 風調雨順, 家家戶戶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