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空心莧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福建中草藥》

【拼音名】Kōnɡ Xīn Xiàn

【別名】空心蕹藤菜、水蕹菜、水花生、過塘蛇、螃蜞菊、假蕹菜、水馬齒莧、肥豬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空心蓮子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 Gniseb.[Cucholzia philoxeroides Mart.]

採收和儲藏:春、夏、秋季均可採收, 除去雜草, 洗淨, 鮮用或曬乾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長50-120cm。 莖基部匍匐, 著地節處生很, 上部直立, 中空, 具分枝, 幼莖及葉膠有白色或鏽色柔毛, 老時無毛。 葉對生;葉柄長3-10mm;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 長3-5cm, 寬1-1.8cm, 先端圓鈍, 有芒尖, 基部漸狹, 全緣, 上面有貼生毛, 邊有睫毛。 頭狀花序單生於葉腋, 總花梗長1-4cm, 苞片和小苞片幹膜質,

白色, 宿存;花被片白色, 長圓形;雄蕊5, 花絲基部合生成林狀, 花藥1室, 退化推蕊頂端分裂成窄條;子房1室, 具短柄, 有胚珠1顆, 柱頭近無柄。 花期5-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水溝、池塘及田野荒地等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短不一。 莖扁圓柱形, 直徑1-4mm;有縱直條紋, 有的兩側溝內疏生毛茸;表面發綠色, 微帶紫紅色;有的粗莖節處簇生棕褐色須狀根;斷面中空。 葉對生, 皺縮, 展平後葉片長圓形、長圓狀倒卵形, 或倒卵狀披針形, 長2, 5-5cm, 寬7-18mm, 先端尖, 基部楔形, 全緣, 綠黑色, 兩面均疏生短毛。 偶見頭狀花序單生於葉腋, 直徑約1cm, 具總花梗;花白色。 氣微, 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例,

呈類長方形, 外被較厚的角質層, 並有氣孔及非腺毛。 表皮下方為厚角組織, 2-3列細胞, 排列成不連續環狀, 常為氣孔下方的氣室所間隔。 皮層細胞排列疏鬆。 維管束排列成環, 韌皮部較狹, 外側散有少數纖維束;形成層成環, 束間形成層內方的1-6列細胞壁增厚, 木化;木質部導管數個至十多個;木薄壁細胞壁增厚且木化。 髓部中空。 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 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或微波狀, 均有氣孔及非腺毛。 氣孔直軸式, 偶見不定式。 非腺毛有2種:一種似蠶形, 短小, 向一側彎曲, 有3-8細胞;另一種較長, 3-6細胞, 有疣狀突起。 葉肉細胞含眾多草酸鈣簇晶。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1g, 加乙醇20ml, 濕浸,

趁熱濾過。 取濾液1ml, 加少許鎂粉和數滴濃鹽酸, 振搖, 溶液顯橙色。 (檢查黃酮)(2)取本品粉末10g, 加甲醇5ml, 熱回流30min, 濾過。 取濾液10ml, 蒸幹, 殘渣加乙醚10ml, 攪拌, 濾過, 不溶物再用乙醚5ml, 同法處理2次, 棄去醚液。 殘渣加甲醇溶解, 濾過。 取濾液1ml, 加新制的7%鹽酸羥胺甲醇液與10%氫氧化鉀甲醇液3滴, 水浴上微熱, 冷後加三氯化鐵鹽酸溶液2滴, 顯橙紅色。 (檢查香豆素)(3)取上述甲醇濾液1ml, 加3%碳酸鈉溶液1ml, 煮沸3min, 置冷, 加新制的重氮對硝基苯胺試液1滴, 顯紅色。 (檢查香豆素與酚羥基)

【化學成份】全草含6-甲氧基木犀草素7α-L-鼠李糖甙(7α-L-rhamnosyl-6-methoxy-luteolin)[1], 齊域果酸聯結葡萄糖、核糖和鼠李糖的甙[2]。 莖葉中提得蓮子草素(alternanthin), α-穀甾醇(β-sitosterol),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硬脂酸(stearicacid)[3], 齊墩果酸-3-O-D-葡萄糖甙(oleanolic acid-3-O-β-D-glu-coside)[4].

【藥理作用】體外試驗有抑菌作用(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注射液還有某些抗病毒作用(亞洲甲型流感病毒70-5株、乙腦病毒、狂犬病毒)。

毒性很小, 對小鼠靜脈注射, 半數致死量為455.4g/kg。

【性味】苦;甘;性寒

【歸經】肺;心;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利尿。 主咳血;尿血;感冒發熱;麻疹;乙型腦炎;黃疸;淋濁;痄腮;濕疹;癰腫癤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0~60g,鮮品加倍;或搗汁。 外用:適量, 搗敷;或搗汁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