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孩子觀察力如何培養

我想要培養我家孩子的觀察力, 請問如何培養了?

一、 讓孩子觀察感興趣的事物。

家長可以讓孩子觀察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孩子一般喜歡觀察活的動的物體, 如小雞吃米、小貓玩球、小狗打架、小金魚游泳等, 不喜歡觀察靜的東西;喜歡觀察顏色鮮艷的東西, 如孔雀開屏、花園里的鮮花等, 不喜歡看顏色單調的水墨畫;喜歡看大而清晰的物體圖像, 不喜歡看小而模糊的東西;位置明顯的物體容易被觀察, 如墻上掛的、桌上擺的、床上放的、身上穿的……位置不明顯的, 容易被忽略;物體的開頭容易被觀察,

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 如一堆物品中, 孩子容易將形狀相同的物品歸為一類;差別大的物體容易被觀察出來, 差別小的物體, 常常觀察不到。

二、 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注重讓孩子親自去感受和觸摸一些東西。

如家里吃水果時, 可以讓孩子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嘗, 從而獲得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 也可以帶孩子到大自然去, 認識大千世界, 親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種各樣的禾苗與小草;親耳聽聽優美動聽的蟬鳴鳥叫;親手摸摸飽滿飄香的麥粒谷穗;親口嘗嘗涼而爽口的雪花冰塊, 從而認識春夏秋冬四季。 家長還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感染孩子, 使他產生喜歡看的愿望。 當孩子產生興趣后, 注意力就會集中。

又如家長經常會講一些故事, 比方說, 故事里有大海, 但對于大海, 孩子沒有形象的概念;孩子喜歡玩沙子, 但沒有和沙子真正的親近, 那么就帶孩子去海南, 讓他切身體會到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沙灘上與海“親密接觸”, 同時, 及時和講過的故事聯系起來, 能夠用眼睛看到“故事里的事物”。 那時孩子的印象肯定是非常深刻的, 興趣也很濃厚。

三、 教孩子學習觀察的方法。

教孩子有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 孩子觀察的條理性差, 這就需要培養孩子觀察的系統性。 為此, 要引導孩子有目的的、全面而細致地觀察某一事物, 就要遵循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 由明顯特征到隱蔽特征的觀察原則。 如:觀察大公雞,

可先引幼兒觀看雞頭、雞身、雞腳, 以后再進一步觀察公雞和母雞有什么異同。 邊看邊引導, 還可提一些問題讓孩子回答。

對比觀察, 比較是一個鑒別的過程, 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 比如, 讓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作品, 并同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 肯定好的, 指出不足。 有一位媽媽發現女兒對對“馬”、“田”等字比較熟悉, 在一次認字時將“媽”和“馬”放在一起時, 女兒就興奮地叫起來, “媽媽, 我看到‘馬’了!媽媽是女的, 所以加個‘女’字。 ”后來看到“申”字時, 她又說:“把上面下面的小豎去掉就是我的姓‘田’字了!”原來在相似的比較中, 孩子的觀察能力得到了提高。

動靜觀察法, 動態觀察指按先后順序或方向位置觀察物體的變化;靜態觀察指按物體的顏色、形狀等建立基本數學概念,

理解數學法則。 父母要指導孩子學會動靜結合觀察法, 為孩子以后看圖數數和看圖列式打下基礎。

四、 孩子見多識廣, 鼓勵他們多提問。

觀察力的高低與孩子視野是否開闊有關, 孤陋寡聞的孩子, 缺少實踐的機會, 觀察受到影響。 看到同樣一種現象, 有的孩子說出許多, 有的孩子卻說不上幾句, 這是什么道理呢?這與孩子知識情況有關。 知識學得扎實, 道理融會貫通, 觀察問題就比較深刻。 可以說, 觀察力基于知識與經驗, 而知識積累與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孩子觀察力的發展。 所以, 家長應抽空多帶孩子參觀商場、動物園、公園, 參加一些畫展、音樂會等有趣的活動, 豐富孩子的生活,

擴大知識面。

鼓勵孩子多提問。 不要總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 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 不同年齡的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 如“天冷了水為什么會結冰?”“自己是從哪里來的?”等等。 孩子們的問題有我們意想不到的, 或者覺得可笑、荒唐。 面對孩子的提問, 有的父母可能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哪有為什么?”也許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 也許認為這些問題不值得回答。 如果是這樣, 會使孩子很掃興, 挫傷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敏感與思考。 應該明白, 當孩子提問時, 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機會。 鼓勵孩子提問, 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觀察與思考, 并非必須立即把每個問題的現成答案告訴他們。

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說:“這世界并不缺乏美,

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孩子的眼睛總是明亮清澈的, 因為他在認知和情感上有許多新奇的發現, 有神秘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