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產氣莢膜梭菌

如今, 人們對于自己吃的食物以及所使用的物品越來越重視了, 因為無處不在的細菌以及病毒, 會在極大程度上威脅著一個人的身體健康。 而產氣莢膜梭菌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菌, 很多食物中毒的患者, 都是因為攝入了產氣莢膜梭菌所導致的。 下面, 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產氣莢膜梭菌的相關知識!

一、產氣莢膜梭菌

曾稱魏氏梭菌或產氣莢膜桿菌, 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是臨床上氣性壞疽病原菌中最多見的一種梭菌, 因能分解肌肉和結締組織中的糖, 產生大量氣體, 導致組織嚴重氣腫, 繼而影響血液供應, 造成組織大面積壞死, 加之本菌在體內能形成莢膜, 故名產氣夾膜梭菌。

二、致病條件

致病條件與全國各地破傷風梭菌相似。 產氣莢膜梭菌既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 又有多種侵襲性酶, 并有莢膜, 構成其強大的侵襲力, 引起感染致病。 毒素的毒性雖不如肉毒毒素和破傷風毒素強, 但種類多, 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種, 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種酶, 如卵磷脂酶、纖維蛋白酶、透明質酸酶、膠原酶和dna酶等, 構成強大的侵襲力。 根據細菌產生外毒素的種類差別, 可將產氣莢膜梭菌分成a、b、c、d、e5個型。 對人致病的主要是a型,

引起氣性壞疽和食物中毒。 c型則引起壞死性腸炎。 在各種毒素和酶中, 以α毒素最為重要, α毒素是一種卵磷脂酶, 能分解卵磷脂, 人和動物的細胞膜是磷脂和蛋白質的復合物, 可被卵磷脂酶所破壞, 故α毒素能損傷多種細胞的細胞膜, 引起溶血、組織壞死, 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造成水腫。 此外, θ毒素有溶血和破壞白血球的作用, 膠原酶能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膠原組織, 使組織崩解, 透明質酸酶能分解細胞間質透明質酸, 有利于病變擴散。 本菌能引起人類多種疾病, 其中最重要的是氣性壞疽。

三、所致疾病

1、氣性壞疽:60%~80%的病例由A型引起, 但除產氣莢膜梭菌外, 至少還有五種其他梭菌也能引起氣性壞疽。 該病多見于戰傷和地震災害, 也可見于平時大面積創傷的工傷、車禍等。 致病條件與破傷風菌相似。

氣性壞疽潛伏期短, 一般僅為8~48小時, 病菌通過產生多種毒素和侵襲性酶, 破壞組織細胞, 發酵肌肉和組織中的糖類, 產生大量氣體, 造成氣腫;同時血管通透性增加,

水分滲出, 局部水腫, 進而擠壓軟組織和血管, 影響血液供應, 造成組織壞死。 嚴重病例表現為組織脹痛劇烈, 水氣夾雜, 觸摸有捻發感, 最后產生大量組織壞死, 并有惡臭。 病菌產生的毒素和組織壞死的毒性產物被吸收入血, 引起毒血癥、休克, 死亡率高達40%~100%。

2、食物中毒:由該菌引發的食物中毒為食入被大量(10^8~10^9)細菌繁殖體污染的食物(主要為肉類食物)而引起, 較多見。 潛伏期約為10小時, 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水樣腹瀉;無熱、無惡心嘔吐。 1~2天后自愈。 如不進行細菌學檢查常難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