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壞營養、產生致癌物?盤點微波爐的5大謠言
僅僅需要幾分鐘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微波爐的出現, 瞬間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快捷、更有品質。 但最近, 有好多讀者給“謠言與真相”版來信,
很多人深信謠言, 停用微波爐
記者查閱資料後發現, 儘管被闢謠過很多次, 但每隔一段時間, 有關“微波爐有害”的謠言就會跳出來一次, 標題也愈發悚動、抓人眼球, 比如:《微波爐我準備砸了!生產廠家打死也不說的驚天秘密》、《看完了想砸微波爐》、《快別用微波爐了, 會致癌》……這些文章所傳達的觀點更是讓人將信將疑, 如“微波爐煮熱的食物可以把癌細胞養得肥肥壯壯的”,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青年路的李女士告訴記者, 她的婆婆在社區散步時, 不知從誰那裡聽到了微波爐致癌的謠言, 當晚就驚慌地跟家人說了, 並且再也不讓家人使用微波爐了。 有一天晚上, 李女士加班到8點才回家, 見給她留的飯菜涼了, 便打算用微波爐熱一下。
微波爐謠言經不起推敲
雲無心告訴記者, 微波是一種電磁波, 跟收音機所用的電波、紅外線以及可見光本質上是同樣的東西, 只是頻率不同。 微波相當於一種旋轉的電場, 每秒鐘要轉20多億圈, 會帶著水分子這樣的極性分子(一頭帶正電、另一頭帶負電的分子)一起轉動, 自然也就“渾身發熱”, 溫度在短時間內就急劇升高了。 微波爐關閉時, 旋轉電場消失, 分子們也就安靜下來了。
謠言1:微波爐加熱食物會產生致癌物。 雲無心說, 微波的本質就是電磁波, 跟電波、紅外線、可見光一樣, 它們不會致癌。 相反, 紅外線還是臨床上的一種治療手段。 除了不會對人致癌, 微波也不會讓食物產生致癌物質, 甚至有助於避免致癌物的產生。 比如魚類和肉類食品, 燒烤、油炸等方式容易讓肉變焦,
謠言2:微波爐會讓塑膠容器釋放出致癌物。 有些塑膠的確會在受熱時釋放一些有害成分。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要求, 塑膠容器在正常微波爐加熱中可能釋放到食物中的有害物質的量, 必須低於動物實驗確定的有害劑量的1%甚至1‰, 才可以標注為“可微波加熱”。 所以, 合格的“可微波加熱”的塑膠容器是安全的。
謠言3: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會破壞所有營養。 雲無心說:“任何食品加工過程都會對食品有所改變, 可能會破壞一些對熱敏感的營養成分。 微波爐加熱產生的改變並不比常規的加熱更大。 ”2013年4月, 中國家電研究院聯合國家食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召開關於“微波爐烹飪對食品安全和營養的影響”的研究成果發佈會。
謠言4:微波會破壞腦組織。 “純屬臆想。 微波爐加熱是加熱食物, 又不是加熱大腦。 ”雲無心直截了當地指出。 先不提這則謠言中“中和腦磁波”、“導致磁波短路”等明顯毫無科學性的表述, 就微波能否洩漏這一點來看, 就有大量研究指出, 完好的微波爐洩漏的微波功率距離傷害人體的強度還很遙遠。 美國規定, 在距離微波爐大約5釐米的地方, 每平方釐米的功率不超過5毫瓦;中國的標準是1毫瓦, 更加嚴格。所以,只要是合格產品,使用中沒有損壞,就不會洩漏出能夠傷害人體的微波。而且,微波是否傷害人體取決於能量強弱。這與太陽光一樣:和煦的陽光讓人舒爽,烈日暴曬可能造成嚴重的皮膚灼傷。
如何正確使用微波爐
雲無心說,對於老人和孩子來說,用微波爐來熱菜熱飯,要比煤氣等更安全。在使用微波爐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安全事項。美國FDA就接到不少因微波爐使用不當造成的“事故”,其中有兩點最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是液體過熱。用電水壺和爐子燒水,到沸點水就“開”了。而微波加熱時水不流動,只是溫度升高,有可能超過沸點還“不開”。但此時的水溫非常高,只要有一點擾動就會猛烈沸騰。容器和水越乾淨,就越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故。牛奶、湯粥等長時間加熱也容易“暴沸”而沖出容器,所以要掌握好時間。第二是雞蛋爆炸。其原因類似于水的“暴沸”。雞蛋內部過熱,壓力很大,受到外界干擾時壓力釋放,就可能“爆炸”。所以用微波爐加熱這樣的食物時,不宜時間過長。▲
(本文由本報特約記者王甯采寫)
更加嚴格。所以,只要是合格產品,使用中沒有損壞,就不會洩漏出能夠傷害人體的微波。而且,微波是否傷害人體取決於能量強弱。這與太陽光一樣:和煦的陽光讓人舒爽,烈日暴曬可能造成嚴重的皮膚灼傷。
如何正確使用微波爐
雲無心說,對於老人和孩子來說,用微波爐來熱菜熱飯,要比煤氣等更安全。在使用微波爐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安全事項。美國FDA就接到不少因微波爐使用不當造成的“事故”,其中有兩點最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是液體過熱。用電水壺和爐子燒水,到沸點水就“開”了。而微波加熱時水不流動,只是溫度升高,有可能超過沸點還“不開”。但此時的水溫非常高,只要有一點擾動就會猛烈沸騰。容器和水越乾淨,就越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故。牛奶、湯粥等長時間加熱也容易“暴沸”而沖出容器,所以要掌握好時間。第二是雞蛋爆炸。其原因類似于水的“暴沸”。雞蛋內部過熱,壓力很大,受到外界干擾時壓力釋放,就可能“爆炸”。所以用微波爐加熱這樣的食物時,不宜時間過長。▲
(本文由本報特約記者王甯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