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邊菊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粵北中草藥》
【拼音名】Gǎnɡ Biān Jú
【英文名】Fiddleleaf Aster
【別名】大風草、魚鰍串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琴葉紫菀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ter panduratus Nees ex Walper [A.fordii Hemsl.; A. candelabrum Vat.; A.argyi Levl. ]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拔取帶根全草, 洗淨, 切段, 曬乾。
【原形態】琴葉紫菀 多年生草本, 高50-100cm。 根莖粗壯。 莖單生或叢生, 被開展的長粗毛, 常有腺, 上部分枝, 有較密生的葉。 下部葉匙狀長圓形, 長達12cm, 寬達2.5cm, 下部漸狹成長柄;中部葉長圓狀匙形, 長4-9cm, 寬1.5-2.5cm, 下部稍狹, 基部擴大成心形或有圓耳, 半抱莖, 全緣或有蔬齒;上部葉漸小, 卵小, 卵狀長圓形, 基部心形抱莖, 常全緣;全部葉兩面披長貼毛和密短毛, 有腺, 下邊沿脈及邊緣有長毛;中脈在下麵突起。 頭狀花序在枝端單生或疏散傘房地產狀排列;花序梗長0.5-5cm, 有線狀披針形或卵形苞葉;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 長圓披針形, 外層被密短毛及腹, 內層邊緣膜質而無毛;舌狀花約30個, 舌片淺紫色, 管狀花被密短毛;花柱附片長0.4mm;冠毛白色或稍紅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灌叢、草地、溪岸、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葉苦;辛;性溫
【功能主治】溫肺止咳;散寒止痛。 主肺寒咳喘;胃脘冷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各家論述】《粵北中草藥》:行氣止痛, 止咳平喘。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