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父母:有事忙,更長壽
有事忙, 更長壽
受訪專家:北京電力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 謝文麗 本報特約記者 王甯
“爸媽操勞了一輩子, 老了該享享清福了。
事沒了, 病來了
李老師退休後, 並未離開鍾愛的講臺。 他被學校返聘, 依然每天講課, 還利用週末時間給學生義務輔導。 李老師有咽炎的職業病, 女兒每次見老父親時不時地咳 嗽, 非常心疼, 總勸他別幹了。 一開始, 李老師還對女兒的話置之不理, 後來架不住女兒的眼淚, 只好徹底告別了學校, 回家休養。
李老師閑在家裡無事可做, 生活一下子失去了目標, 每天除了看看書和電視, 剩下的只有發呆, 咽炎的老毛病沒見好, 反而多了心慌、氣短、記憶力下降等新問 題。 有一天, 女兒回家一開門看到父親坐在陽臺上,
有孝心不等於會孝順
幾乎每個做兒女的, 都有一顆孝順老人的心, 但有孝心不等於會孝順。 按照多數人的理解, 享清福就是吃好、穿好、住好、玩好。 於是, 有的兒女包辦父母的一 切, 從吃穿住行管到興趣愛好, 從交了什麼樣的朋友, 管到有沒有“梅開二度”。 有的年輕人在大城市安了家, 就馬上把父母接來身邊,
毫不顧及老人的想法和感受, 導致老人成了“籠中鳥”, 整日憋在家裡無所事事, 苦悶無比。
子女們可能忽略了, 享清福重在有幸福感。 比如前面提到的李老師, 他最大的幸福就是教書育人。
這些被迫“享清福”的老人, 整日無所事事, 不能發揮餘熱, 精神支柱倒了, 失去了生活方向, 沒有了熱情和活力。 外向的老人會表達出不滿, 但可能導致兩代 人發生衝突, 鬧得家庭不和睦;內向的老人則會默默承受子女的“好意”, 日久會萎靡不振, 鬱鬱寡歡, 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
換位思考, 順應老人
做兒女的不妨捫心自問, 假如自己有一天老了, 孩子對你的生活橫加干涉, 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試著換位思考, 就知道什麼樣的孝順, 才是真正對爸媽好了。
真正的“享清福”, 就是順應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摸清爸媽的精神需求, 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喜歡住鄉下就住鄉下, 時常去看看他們就好;喜歡搓麻 將就由著他, 適時端上一杯茶, 提醒老人注意休息;老人想幫著帶孩子, 就儘量讓祖孫同樂, 有育兒觀念衝突要好好商量。 衣食無憂固然是福, 但內心快樂與充實才 是更高的心理需求。
想要繼續工作的老人, 一方面, 要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水準和身體狀況,
最後, 建議社會和各級組織給老年人創造一些老有所為的環境, 把老年人組織起來, 讓他們有存在感、歸屬感。 比如, 有知識、有特長的老人可以為大家科普保 健知識, 教大家唱歌、繪畫等技能;知識水準不高的老人可以做志願者, 幫著照顧社區的老弱病殘等。 這些都需要國家和政府有意識地去推進、組織和宣傳。 ▲ 相關新聞 高齡老人, 手術就該繞著走?2017-01-10 21:59 人老腳先衰 老人先護腳2017-01-10 09:32 百歲老人的長壽建議2017-01-10 08:24 人老腳先衰 老人先護腳2017-01-10 08:19 一口痰要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