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配甘草可治療什麼病
白芍苦、酸、甘, 微寒, 功能養血斂陰, 滋潤筋脈, 又可柔肝緩急止痛, 《神農本草經》謂之“主邪氣腹痛, 除血痹, 破堅積, 寒熱疝瘕, 止痛”。 甘草甘緩, 與芍藥均為緩急止痛的要藥, 合用其效更好, 可謂緩急止痛最佳配伍, 被歷代醫家推崇。 如張元素稱芍藥“炙甘草為輔, 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 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 加肉桂一分, 白芍藥二分, 炙甘草一分半, 此仲景神品藥也”。
芍藥與甘草合用, 源於《傷寒論》芍藥甘草湯, 原治療傷寒脈浮, 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 微惡寒, 腳攣急, 經誤汗後, 更見咽中幹, 煩躁吐逆等。 此為陰陽兩虛證,
桂枝類方中甘草有助芍藥增強斂陰和營之效;麻黃類方之小青龍湯中,
臨床運用
芍藥甘草藥對在臨床不乏其用, 歷代醫家對其均讚賞有加。 自仲景之後, 將芍藥甘草藥對用於治療諸疼痛證、陰血不足諸證, 運用之法輩出。
治諸痛證
脘腹疼痛
後世在仲景用法基礎上, 不斷擴充並延伸了其經驗, 尤以其治療腹痛者為多見。 如《醫學心悟》“止腹痛如神”, 《幼幼集成》“無論寒熱虛實, 一切腹痛, 服之神效”。
一是用於泄痢腹痛。 《神農本草經》雖無芍藥治痢的記載, 但仲景早有運用, 代表方即黃芩湯。 後世治痢名方均以芍藥為主。
二是用於胃脘脹痛。 胡翹武認為凡屬中虛失榮, 肝胃不和, 胃脘脹痛等皆可使用本藥對, 尤宜於胃脘陣陣絞痛而偏於熱者。 炙甘草味甘微溫, 多用於虛證、寒證, 故對於脾胃虛弱, 脘痛綿綿者, 多選用炙甘草、炒白芍相伍為用。 常用白芍10~20克, 甘草5~10克。
三是用於經期、產後腹痛。 如婦科名家朱小南認為此二藥可緩帶脈之拘攣, 治療經來繞腰如繩束緊痛之證。 《聖濟總錄》芍藥湯:芍藥二兩, 甘草(炙), 桂(去粗皮)各一兩,
頭痛
黃仁禮重用芍藥甘草湯, 芍藥80~120克加甲珠、川芎、川牛膝、地龍等, 治頑固性血管神經性頭痛, 服後一是頭內如有物流暢行, 而頭痛緩解至愈;二是頭劇痛, 繼服之, 爾後頭痛消失。
風濕痹痛
芍藥甘草在《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名為“去杖湯”, 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 現代河南婁多峰教授認為芍藥甘草合用, 其作用一則化生津血;二則平肝緩急, 尤其對攣痛有效;三則和營止汗;四則柔肝健脾。 在此基礎上以白芍30~60克、甘草9~l5克為主藥, 隨症加減, 治療陰虛、脾弱、痛重的風濕病每獲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