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就該過“半稱心”生活
杭州靈隱寺有這樣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 萬事只求半稱心。 ”這副對聯語言樸素直白, 卻蘊含深刻的哲理, 妙處就在“半稱心”這個“半”字上。
李先生是一家國營企業的領導幹部, 今年剛從崗位上退休。 一直公務纏身的他自認為會享受退休後悠然自得的生活, 可是沒過幾個月, 原來經常高朋滿座的家, 變得安靜下來, 閒置時間是多了, 可價值感卻少了, 他開始悶悶不樂。 如果李先生能早些看到這副對聯, 或許能重新看待自己退休前後的生活轉變。 退休前, 他總是被工作需要, 被他人需要, 顯得自己很有價值,
老年人皆已過了追名逐利的年紀, 需要開始逐漸回歸自我。 與處在奮鬥路上的年輕人不同, 老年人不再具有太多精力和時間, 若對身邊的人或事要求過高, 只能徒增煩惱。 這並不代表老年人不能繼續發揮餘熱, 老年人仍可以追尋夢想, 只是要少些刻意, 多一份享受過程的心情。 所以, “半稱心”首先應解讀為:不追求完美, 更能接受遺憾。
進一步講, “半稱心”在提醒我們, 要多看到稱心的一面, 忽略那些不稱心。 這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
健康“半稱心”。 正所謂“年輕時, 病怕人;年老時, 人怕病”。 年紀大了, 各種疾病容易找上門來, 有些老年人會感到痛苦。 “半稱心”是接納生命變化的自然規律, 坦然面對日益衰老的身體機能, 避免過分為身體健康糾結。
生活“半稱心”。 退休工資不如別人, 老朋友過早離世, 投資理財不如意……晚年生活不可能是完美的。 “半稱心”是學會接納生活的不確定性, 由此提醒自己避免深陷於問題所帶來抑鬱狀態, 保持更為積極的生活態度。
子女“半稱心”。 為人父母總希望子女過得好點,
“半稱心”不是無奈和消極, 而是一種把瑣事看淡、眼界放遠的豁達。 以“半稱心”態度生活, 是為了卸下自我的精神枷鎖, 讓晚年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