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孩子身高“晚長”會更高?

身高作為衡量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歷來很受家長重視。 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矮點沒關系, 晚點長個子可能還會長得更高。 實際上, 研究表明, 97%等待“晚長”的孩子都被斷送了長高的機會。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張樺教授表示, 身高干預最佳年齡在5~12歲之間, 超過12歲, 骨骺接近閉合, 就很難再進行干預了。 如何為孩子進行身高管理?該多久量一次身高?怎樣發現身高發育異常?后天怎樣促進身高發育?針對家長們的“盲區”, 張樺進行了詳細分解。

應該多久給孩子測量一次身高?

張樺介紹,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 每年的生長速率是不一樣的。

在出生第1年, 大部分孩子大約長25cm左右。 0~3個月每月長3cm, 4~6個月每月長2cm, 6~12個月每月長1.0~1.5cm, 所以1歲以內的孩子最好每3個月測量一次身高。

而到了第2年, 寶寶將大約長高10~12cm左右, 建議每3~6月測一次身高。

從第3年至青春期, 每年長5~8cm, 最好每半年測一次身高。

孩子到了青春發育期, 男孩每年長高8~12cm, 共長30cm, 女孩每年長高6~8cm, 共長25cm。 由于生長加快, 應該每6個月測一次身高。

張樺提醒, 測量身高應注意“三同”:同一時間段, 同一測量尺, 同一測量人, 以保證身高測量數據的準確度。

后天干預影響身高三四成

很多人覺得孩子身高都是由父母遺傳決定的, 干預也沒有用。 張樺介紹, 父母的遺傳對身高影響占到60%~70%。

孩子的身高向遺傳的上限靠近或者向遺傳的下限靠近, 上下偏差可達4~8厘米。 而這4~8厘米, 對一個人的成年身高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的差距。 相比遺傳因素, 后天的科學干預對身高有30%~40%的影響力, 所以別再認為干預沒有用。

遺傳身高計算公式:

男孩成年最終身高(厘米)=(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厘米)

女孩成年最終身高(厘米)=(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厘米)

怎樣判斷孩子“矮小”不是病?

張樺介紹, 導致身材矮小的因素有很多,如遺傳、疾病、營養、運動、睡眠和心理狀況等。

病理性的矮小癥部分是由于器質性疾病引起, 包括內分泌異常,骨骼病變或其他疾病等,其中以生長激素缺乏最多;還有部分由于宮內發育遲緩或染色體異常等引起。

非疾病引起的矮小癥包括家族性矮小、體質性矮小、生理性青春發育延遲等。 發現矮小應及時就診,明確導致兒童身材矮小的原因,以尋求最佳的治療手段,多數矮小兒童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研究表明孩子年齡越小,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孩子生長的潛力及空間越大,對治療的反應越敏感,生長效果越好。 切不可等到發育后期如15~18歲,此時骨骺接近閉合,生長潛力很小,已不再可能達到理想身高。

晚發育還是矮小癥?看骨齡和長高速率

怎樣才能判斷孩子純粹是發育晚, 還是需要進行醫療干預的矮小癥?張樺教授提醒說, 一般晚發育孩子具有以下特點:首先, 晚發育孩子常有家族史, 家庭成員有發育遲緩病史。

其次, 每年有正常身高增長速率, 每年增高5cm以上;

另外, 在醫學上, 正常晚發育的孩子, 骨齡通常與身高相匹配, 沒有超前。

如果家長拿捏不準, 應及時就醫, 進行相關檢查, 排除生長激素缺少、甲狀腺等疾病。

后天干預身高三部曲

運動

運動可使身體發育更健康, 減少疾病。 運動可以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 使遺傳潛力最大限度發揮。

研究表明,運動比不運動的小孩平均身高高出2~3cm。 運動可使骨骼發育變長、變粗。

以下運動可以促進青少年身高增高:彈跳運動, 如跳繩;伸展運動, 如單杠;全身運動, 如游泳。

營養

通過營養也可以使孩子長高2~3cm, 但要注意合理的營養搭配。 現在的孩子經常出現營養過量, 只吃葷、不吃素, 只喝牛奶、飲料,

不喝水。 然而攝取過多的蛋白質, 反而會對生長產生損傷。

青少年合理的營養搭配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是飲食結構多樣化;

二是合理的蛋白質(肉類)和纖維素(蔬菜)搭配;

三是脂肪酸不要過多, 攝入的脂肪中尤其是動物脂肪需要適當控制, 保持合適的體重。

睡眠

生長激素在夜間深睡眠時分泌達到高峰。 3~6歲兒童要每天睡10~12小時;小學生、初中生9~10小時;高中生8~9小時。

為了盡快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最好讓孩子晚上10時之前入睡。 (全媒體周潔瑩 通訊員伍曉丹)

[ 位置: 首頁>
養生頻道 , 責編:王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