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秋冬皮膚病高發 涂抹藥膏不能貪多

“一支藥膏四五天就用完了, 這包裝也太小了。 ”過了60歲, 王奶奶一到冬天手腳就會干裂、瘙癢、脫屑, 只好求助于尿素軟膏之類的外用藥。 皮膚的“災情”減輕了很多, 可由于王奶奶每次都涂抹厚厚的一層藥膏, 每年都得用上十多支。

“秋冬季節是各種皮膚病的高發季節, 再加上有些人習慣用堿性較大的洗滌用品, 會破壞皮膚表面的油性保護膜, 使得很多人深受皮膚干裂、瘙癢的困擾。 ”專家介紹, 一些外用藥有助于皮膚保持水分, 但使用時要注意一些細節才能充分發揮藥效, 同時也能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和不必要的浪費。

首先, 涂藥不能貪多。 針對有些人“多涂抹些藥膏, 見效快”的想法。 專家指出, 皮膚病外用藥常會把藥物主要成分混合在凡士林、羊毛脂等基質里, 使皮膚緩緩地吸收藥物。 如果患處皮膚透入性正常, 藥膏涂抹太多并不能增加單位時間內藥物的吸收。 而如果表皮有損傷或患有濕疹等疾病時, 又會明顯增加藥物的吸收, 不利于對藥物有效成分的控制。

有研究顯示, 濕疹皮膚的透入性比正常皮膚大8—10倍。 “尤其是用氫化可的松等激素類乳膏時, 過多的激素進入人體, 長期使用可能產生很多不良反應。 ”

其次, 涂藥應“做足功夫”。 通常的做法是, 涂抹藥膏前, 先用溫水把雙手和患處洗凈, 等皮膚半干后, 再將藥膏輕輕地均勻抹在患處,

使藥膏在患處形成薄薄的一層藥物膜, 并輕輕按摩1—2分鐘以利于藥物的吸收。

最后, 涂抹外用藥的頻率不用太高。 專家說, 皮膚外用乳膏通常每天涂抹兩次即能夠保持一天的藥效, 不必增加用藥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