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焦慮並非“百害而無一利”

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像海水般潮起潮落, 但近日有新的理論重新在概念上審視了多動障礙(ADHD)、抑鬱症、焦慮障礙等疾病, 將它們視為“超出了思維正常變動範圍的心理活動”。 研究者認為, 在某種意義上, 任何人都有可能產生焦慮或表現出多動障礙的症狀, 然而焦慮可以幫助我們專注於個人重要的事情, 而多動障礙則可以讓我們更自由、更有創造性地思考。 當頭腦處於休息狀態時, 我們當中的有一部分人可能在做“白日夢”, 但另一部分人則可能專注於“任務清單”, 又或者陷入思維的“負迴圈”之中。

傳統心理學曾將這些思維模式定義為“走神”, 但不久前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 通過“腦成像研究綜述”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解讀方式, 重新詮釋“自發”及“受控”兩種思維方式, 並向“走神會讓人感覺沮喪”的說法發起挑戰。

研究者發現, 當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時,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思維活動越清晰, 就可能會使某些多動障礙(ADHD)之類的心理疾病(如抑鬱、焦慮和注意缺陷等)有更準確的診斷及針對性的治療。 評論合著者、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後紮卡裡·歐文( Zachary Irving)表示, 在這項研究中最重要的是, 不但要知道“自由放任的走神”與“揮之不去的強迫性思維”的差異, 還要理解在此框架內,

這些類型的思維是如何“合作”的。

研究團隊通過檢閱近200項的神經科學的研究, 觀察了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所掃描的處於休息狀態中的大腦, 所得出的大規模神經網路之間相互連接的圖像, 揭示了休息狀態中的大腦是如何活動的。 研究發現自發性思想(比如走神、做夢或者其他形式的自由聯想)與負責控制思維活動的神經網路較低的活動性緊密相關, 因此研究人員假設, 休息狀態下的心理活動, 在自髮式思維與受意識控制的思維之間, 能夠自然地來回轉換。

舉個例子, 當你走進一家百貨店時, 首先會不知不覺地走神, 徘徊於眾多想法之中——關於新襯衫、關於今天聽過的一個笑話, 以及即將到來的滑雪旅行。

然後, 你想起必須在去滑雪旅行之前完成採購任務, 且截止日期迫在眉睫。 你意識到這種擔憂讓自己很焦慮, 於是你有意識地限制思維活動, 強迫自己將注意力放在百貨店上。

這份研究的定性評估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評論》雜誌中, 它研究了人們在不直接參與任務時, 思想的三種不同方式——包括自髮式思維、沉浸式思維和目標導向思想。 評論的第一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利納·克裡斯托夫(Kalina Christoff)認為, “走神”並非一種怪異的心理狀態;相反, 它是心靈進入“自發模式”時所做的事情。 如果沒有這種“自發模式”, 我們就不能做夢、進行創造性思維或者做出諸如此類的事情。

歐文博士認為, 從歷史角度來看,

心理學領域是從各個不同的方向來研究精神疾病的, 但這些方向似乎都被隔絕分開, 而非相互關聯。 但現在, 研究者們對於“如何能夠確保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文獻更接近於人們頭腦中發生的事情”, 有著非常強烈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