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杠香藤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拼音名】Gànɡ Xiānɡ Ténɡ

【英文名】Root ot stem of Creeping Mallotus

【別名】倒掛金鉤、木賊楓藤、萬刺藤、犁頭楓、倒金鉤、幹香藤、岩桐麻、黃豆樹、青倒鉤、犁頭柴、舒力起、萬子藤、倒鉤柴、小金杠藤、青鉤藤、鬧鉤、大力王、桶交藤、加吊藤、狂狗藤、馬面草、木本蕹菜癀、木梗犁頭尖、大葉牛奶香、六角楓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石岩楓的根、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lotus repandus (Willd.)Muell.Arg.var.chrysocarpus(Pamp.)S.M.Hwang [M.chrysocarpus Pamp.;M.repandus auct.non Muell.Arg]

採收和儲藏:根、莖, 全年均可采, 洗淨, 切片, 曬乾。 夏、秋季采葉,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石岩楓 灌木或喬木, 有時藤本狀, 高4-10m, 長可達13-19m。 枝柔弱, 無毛, 紅褐色, 小枝密被鏽色星狀絨毛。 單葉互生;葉柄長2-4cm, 密被黃色星狀絨毛;葉片膜質、卵形、長圓形或菱狀卵形, 長3.5-9cm, 寬2-7cm, 先端漸尖或急尖, 基部圓或截平或稍呈心形, 全緣或作波狀, 幼時兩面均被黃色星狀毛, 老時上面無毛而有微點及腺體, 下麵被毛及黃色透明小腺點;基出脈3條。 花單性異株;雄花序為總狀或圓錐狀,

單一或分枝, 腋生或頂生, 長5-15cm, 密被鏽色星狀名;花梗長4mm, 每一苞片內有花l-5朵;雄花萼片3-4裂, 卵狀長圓形, 密被鏽色絨毛, 雄蕊40-75;雌花序總狀, 頂生或腋生, 不分枝或稀有分枝, 較雄花序略短;雌花萼片3-5裂, 子房球形, 被鏽色短絨毛及腺點, 通常2-3室, 花柱3, 分離, 柱頭羽狀, 3裂。 蒴果球形, 通常有3個分果爿, 高約5mm, 直徑8-12mm, 被鏽色星狀短絨毛;種子近球形, 腹面稍平, 黑色, 微有光澤。 花期4-6月, 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河邊及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葉互生;葉柄長2.5-4cm;葉片三角卵形或卵形, 長9-12cm, 寬2-5cm, 先端漸尖, 基部圓, 截平或稍呈心形,

全緣, 兩面被毛, 多少有變異。 氣微, 味辛。

【化學成份】葉含水解鞣質石岩楓鞣質(repandusinin), 石岩楓酸(repandusinic acid)A、B, 石岩楓亭鞣質(mallotinin), 葡萄糖沒食子鞣甙(glucogallin), 丁香色原酮(eugenin), 鞣雲實精(co-rilagin), 石榴葉鞣質(punicafolin), 老鸛草鞣質(geraniin), 夫羅星鞣質(furosin), 野桐酸(mallotinic acid), 野桐鞣酸(mallotusinicacid), 短葉老鸛草素-1-羧酸(brevifolin carboxylic acid)。 石岩楓氰吡酮(mallorepin或3-cyano-1-methyl-4-pyridone)。 還含石岩楓二萜內酯(mallotucin)A、B、C、D, 羽扇豆醇(lupeol), 蒲公英賽醇(taraxerol), 無羈萜(friedelin), a-香樹脂醇(a-amyrin), 熊果酸(ursolic acid), 3β-羥基-13。 烏蘇烷-28, 1β內酯(3β-hy-droxy-13a-ursan-28, 12β-olide), 3β-羥基-(13a-烏蘇烷-28-12β-內酯)苯甲酸酯[3β-hydroxy-(13-a-ursan-28, 12β-olide)benzoate], 3a羥基-13a-烏蘇烷-28, 12β-內酯(3a-hydroxy-13a-ursan-28, 12β-olide), 何帕烯二醇[21a-hop-22(29)-ene-3β-, 30-diol]及岩白菜素(bergenin)等。

【性味】味苦;辛;性溫

【歸經】心;肝;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驅蟲止癢。 主風濕痹證;腰腿疼痛;口眼(wai)斜;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絛蟲病;濕疹;頑癬;蛇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30g。 外用:適量, 幹葉研末, 調敷;或鮮葉搗敷。

【各家論述】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祛風。

治毒蛇咬傷, 風濕痹痛, 慢性潰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