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精補氣 春季養神調補方
傳統中醫養生學家極為重視神的調養,
古人有“神強則長生”、“神全氣蘊則壽”之名言。
那麼,
什麼是神?春天如何養神呢?
運動健神。
養精保神。 中醫認為, 精、氣、神是人體三寶, 神由先天之精生成, 需後天的滋養才能旺盛。 《服氣經》中說:“保精則神明, 神明則長生。 ”春天要有規律的生活, 節制房事, 不妄作勞。
睡眠安神。 古人稱睡眠為“眠食”, 清代曾國藩說:“養生之道, 莫大於眠食。 ”故有“不覓仙方覓睡方”的名言;世界衛生組織把“睡得香”確定為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春三月如何進入甜蜜的夢鄉呢?
一是順應自然規律,
做到起居有時,
夜臥早起;
二是講究睡姿,
睡覺時宜“臥如弓”,
以右側臥位為好,
利於全身放鬆,
睡得安穩;
三是先睡心後睡眼,
如《老老恒言》中說:“入寢時,
將一切營為計慮,
舉念即除,
漸除漸少,
漸少漸無,
自然可得安眠。
”
四是有良好的睡眠環境,
居室要幽靜,
溫濕度適宜,
空氣新鮮,
床鋪舒適。
這些都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
睡得香,
自然體健神爽。
食養補神。 宋代陳直在《養生奉親書》中說:“主身者神, 養氣者精, 益精者氣, 資氣者食。 ”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亦說:“由飲食以資氣……氣足以生神, 神足以全生。 ”春季為肝氣當令, 合理的膳食是滋養精、氣、神之本。 因此, 飲食上應遵循唐代醫家孫思邈說的“春日宜省酸增甘,
清心養神。 中醫認為, 肝屬木, 喜條達, 惡抑鬱, 與春天升發之氣相應。 如不注意調攝情志, 則肝氣鬱滯、神氣浮躁、神明紊亂, 出現頭昏眩暈、心煩失眠、妄想狂亂等症。 高血壓病患者易出現肝陽上亢、血壓升高, 有發生中風的危險。 糖尿病患者情緒波動, 血糖則難以控制。 患精神分裂症的人, 春天易復發犯病。 因此, 每一個人要學會調控和駕馭好自己的情緒。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養性》中指出, 調攝情志應“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大笑, 勿汲汲於所欲, 勿悁悁懷忿恨”, 一旦遇到煩惱時, 做到“自訟、自克、自語、自解”。 學會自我宣洩, 使心神免受傷害。 沈括在《蘇沈良方·養生說》中說得好:“(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 (心)和則應物者順, 外輕內順, 則生理備矣!”因此, 要有一顆平常心, 清心寡欲, 以保持心神的寧靜, 即可內輕外順、氣血通暢、臟腑和諧、陰陽平衡, 無形中起到與春天升發陽氣相適應的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