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發病根源:氣虛血淤
中醫學認為心臟病多屬“胸痹”、“心痛”等範疇。
其症狀的描述早在西元前五世紀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
謂之“心病”、“真心痛”。
中醫認為氣虛血淤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本質。
一方面,
各種疾病的發生均將影響氣血的正常迴圈。
首先出現氣血失去平衡,
臟腑得不到正常濡養,
然後才出現臟腑虛衰,
精氣神虧耗,
最後臟腑功能衰退直至死亡。
另一方面,
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
正氣必然受到消耗,
由於氣虛推動血行無力,
更加重了淤血的阻滯,
形成“虛實夾雜”、“氣虛血淤”的局面。
淤血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因數,
若單純祛淤又會傷正,
中醫認為:氣虛血淤證的成因有二:
一為氣虛無力運血,
而因虛致淤;
二為淤血阻滯,
既耗傷氣血,
又妨礙氣血化生,
而因淤致虛。
治療方面,
在補益氣血的同時,
常以化淤之品為佐使。
而由於化淤之品大多是耗氣之劑,
故對血淤患者,
即使無氣虛徵象,
也應在化淤之時佐以補氣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