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小葉爬巖香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Xiǎo Yè Pá Yán Xiānɡ

【別名】小毛蒟、十八風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小葉爬巖香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 arboricola C. DC.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

洗凈, 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小葉爬巖香 藤本, 長達數米。 莖、枝平臥或攀援, 節上生根, 幼時密被銹色粗毛, 老時脫落變稀疏。 葉互生, 全緣;小枝上的葉柄較短, 長5-10mm, 而匍匐枝上的葉柄較長, 長1-2.5cm, 被粗毛, 基部具鞘;小枝上的葉長橢圓形、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7-11cm, 寬3-4.5cm, 先端短漸尖, 基部偏斜或半心形, 葉脈5-7條, 最上1對互生或近對生, 離基1-2cm從中脈發出, 余者均近基出, 網狀脈明顯, 被毛與匍匐枝的葉相同;匍匐枝上的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 長3.5-5cm, 寬2-3cm, 先端漸尖或鈍, 基部心形, 兩側稍不等, 兩面被粗毛, 背面脈上尤甚, 毛通常向上彎曲, 且脫落變稀疏。 花單性, 雌雄異株, 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纖細, 長5.5-13cm, 直徑2-3cm;總花梗與上部的葉柄等長或略長, 其與花序軸均被毛;苞片圓形,

具短柄, 盾狀, 直徑0.7-1mm, 背面無毛, 腹面與花序軸著生處被束毛;雄蕊2, 花絲短, 花藥近球形;雌花序長4-4.5cm, 苞片、花序軸與雄花序的無異, 子房近球形, 離生, 柱頭4, 線形。 漿果, 倒卵形, 離生, 直徑約2mm。 花期3-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00-2500m的疏林或山谷密林中, 常攀援于樹上或石山。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起臺灣, 西至西藏的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藤扭曲, 細莖有較密的褐色粗毛, 老莖的粗毛較稀疏, 具縱向棱狀條紋。 葉皺縮, 完整葉片展平后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 膜質, 先端短尖, 基部心形稍偏斜, 兩面具細腺點, 并被有向上彎曲的粗毛, 葉脈5-7條, 最上1對離基1-2cm從中脈發出, 余均近基出, 網狀脈明顯。 莖藤上常帶有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

氣香, 味辛辣。

【化學成份】小葉爬巖香含3, 4-二甲氧基苯丙酸(3, 4-dimethoxyphenyl propionic acid)以及3, 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3, 4-dimethoxyphenyl propionamide)。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小葉爬巖香內含的揮發油、堿性部分和酸性部分都有鎮痛作用。 有效成分中3,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DMPPA)作用強, 小鼠熱板法或光刺激甩尾法均證明DMPPA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家兔鉀離子透入鎮痛試驗ED50為24.5±1.6mg/kg, 有效持續時間為1-3小時 40分鐘。

2.鎮靜安定作用 猴用DMPPA后比較安靜, 活動減少。 DMPPA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 延長小鼠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 抗苯丙胺的興奮作用, 且效應隨劑量增大而加強。

【毒性】DMPPA小鼠尾靜脈注射LD50為179.5±11.6mg/kg, 腹腔注射為300±9.4mg/kg, 皮下注射為484.2±9.8mg/kg。 小鼠跳躍試驗和猴成癮試驗證明DMPPA無成癮性。 在猴成涌試驗中, 共用藥109日, 總劑量5050mg/kg, 檢查丙氨酸轉氨酶、非蛋白氮、心電圖未見異常,

僅見流涎, 偶有惡心、嘔吐。

【性味】辛;微濕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活血舒筋。 主風寒濕痹;脘腹冷痛;扭挫傷;牙痛;風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20g; 或浸酒。 外用:適量, 搗爛酒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