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直擊MR手術 患者秒變“透明人”
□通訊員 胥林花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 程曉
以往手術時, 醫生只能根據患者術前的CT、核磁共振等檢查結果, 在自己的腦海裡先建立一個大概的病灶模型,
戴上特製眼鏡 腫瘤立體圖像“懸浮”空中
患者是一名58歲的男性, 此前被診斷為胸骨後甲狀腺腫,
胸外科著名專家許林教授介紹, 患者的腫瘤發源於甲狀腺, 從頸部突入胸腔, 被周圍大血管、神經、氣管緊密包繞, 而且腫瘤的營養血管非常豐富。 按以往的手術經驗, 這樣的腫瘤需經頸部和胸部兩個部位開兩個大切口才能將其完全切除, 手術創傷大、難度大, 一般需要3、4小時才能完成。
這次手術開始前, 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 記者也戴上MR眼鏡。 調好角度後, 記者就看到手術臺上空懸浮著一個人體上半身的三維立體影像, 骨骼、心肺等人體臟器甚至大小血管都一清二楚,
“看, 這就是腫瘤。 ”許林教授用手指著頸胸交界處一塊綠色的腫塊說。 記者看到, 果然如許林教授介紹, 腫瘤周圍的組織結構錯綜複雜。
兩刀改一刀 複雜手術變成“微創手術”
三維立體影像可以調節大小和遠近, 還可以將病灶從人體結構中單獨剝離出來, 這樣看得更加清晰直觀。 10點, 手術準時開始。
許林教授在患者頸部做了一個小切口, 因為已經“預見”了切口下的情況, 心中早已明確了腫瘤的位置並且規劃好了手術路徑。 “我們大膽地將原本的兩刀改為一刀”。 手術過程中, 許林教授和胸外科李明主任密切配合, 不時抬頭看一眼三維圖像, 精准避開所有重要血管, 精細分離腫瘤。
“出來了!”許林教授將患者的腫瘤輕輕牽出切口。
“出血量很少, 可以說是微創手術了。 ”許林教授介紹, 以往這樣的手術, 出血量會達到三四百毫升。 記者離開手術室時, 還沒到11點。
與患者溝通更方便 將成為胸外科利器
MR西南地區區域經理楊佳誼也在手術現場, 她告訴記者, MR全稱MixedReality, 是一種混合現實技術, 將真實場景和虛擬場景融合在一起, 具有現場感、混合性和逼真性等特點。
具體到這台手術, 醫生在術前把精確的核磁共振和CT掃描結果傳給技術人員做成3D影像。 醫生戴上MR眼鏡,
許林教授表示, 因為所有資料均來自患者本身影像資料重建, 因此資訊的真實性和唯一性都得到保證, 除了讓醫生閱片更加精確外, 全息影像的呈現方式, 也讓醫生與患者溝通時更加方便, 患者可以充分瞭解自身病情和相應的治療方案, 減少了因雙方資訊不對稱造成的誤會, 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
許林教授表示, 這次手術是江蘇省腫瘤醫院首台MR技術輔助下的手術, 此後這項技術會更廣泛地應用在其他手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