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唐本草》。
1.《唐本草》:莢蒾,
葉似木槿及似榆,
作小樹。
其子如溲疏,
兩兩為並,
四四相對,
而色赤,
味甘。
檀、榆之類也。
2.《本草拾遺》莢蒾,
主六畜瘡中蛆,
煮汁作粥灌之,
蛆立出。
皮堪為索。
生北土山林間。
【拼音名】Jiá Mí
【英文名】Stem of Linden Viburnum
【別名】酸湯杆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莢蒾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burnum dilatatum Thunb.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
鮮用或切段曬乾。
【原形態】莢蒾 落葉灌木,
高達3m。
樹皮灰褐色;科長芽由2對鱗片包被;嫩枝被星狀毛。
葉對生;葉柄長10-15cm;葉寬倒卵形、倒卵形或寬卵形,
長3-10cm,
寬2-6cm;葉寬倒卵形、倒卵形或寬卵形,
長3-10cm,
寬2-6cm,
先端急尖或漸尖,
基部寬楔形,
近圓形或近心形,
邊緣具三角狀鋸齒,
上面疏被短柔毛或星狀毛,
下麵有黃色小腺點並被星狀毛,
脈上毛尤密,
脈腋有簇毛,
側脈5-8對,
直達齒端。
複傘形式聚傘花序笛密,
生於具1對葉短枝之頂,
直徑4-10cm;總花梗長1-2(-3)cm,
第1級輻射枝5條,
花生於第3-4級輻射枝上;花萼筒形,
長約1mm,
萼簷5齒裂;花冠白色微黃,
輻狀,
徑4-5mm,
5深裂;雄蕊5,
高出花冠;花柱高出萼齒,
柱頭3裂。
核果紅色,
橢圓狀卵圓形,
長7-8mm;核扁,
卵形,
有3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
花期5-6月,
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1000m的向陽山坡、林下、灌木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中、西南及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莢蒾螺內酯(dilaspirolactone),
穀甾醇(sitosterol),
熊果酸(ursolic acid),
穀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β-D-glucoside),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對-羥基苯-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β-D-alloside)[1],
對羥苯基-6-O-反-咖啡醯基-β-D-葡萄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glucoside),
對-羥苯基-6-O-反-咖啡醯基-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葡萄糖甙[4-ally-2-methy-oxyphenyl-6-O-β-D-apiosyl(1→6)-β-D-glucoside],
熊果酚甙(ar-butin),
呋喃卡甙(furcatin),
毛柳甙(salidroside)[2],
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3],
山奈酚(kaempferol),
槲皮素(quercetin),
左旋及右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
山柰酚-3-O-刺槐二糖甙(daemp-ferol-3-O-robinobioside),
山柰酚-3-O-芸香糖甙(kaempferol-3-O-rutinoside),
山柰酚-3-O-(2G-鼠李糖基)芸香糖甙[daempferol-3-O(2G-rhamnosyl)rutinoside],
山柰酚-3-O-龍膽二糖(daempferol-3-O-gentiobioside),
芸香甙(rutin),
槲皮素-3-O-(2G鼠李糖甙)芸香糖甙[quercetin-3-O-(2G-rhamnosyl)rutinoside][4],
蘇型和赤型1-(4-羥基-3-甲氧苯基)-2-[2-羥基-4-(3-羥丙基)苯氧基]-1。
3-丙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乙型鏈球菌、朋腸桿菌、傷寒桿菌和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抗腫瘤作用 莢蒾葉甲醇提取物50μg/ml,
在體外對人表皮樣瘤鼻咽癌(KB)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
其抑制率為36.2%。
果實無效[2]。
3.抗膽鹼酯酶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對人血漿膽鹼酯酶在體外試驗中有顯著抑制作用,
其抑制率大於80%[3]。
【性味】味酸;性微寒
【功能主治】疏風解毒;清熱解毒;活血。
主風熱感冒;疔瘡發熱;產後傷風;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30g。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或煎水外洗。
【各家論述】《唐本草》:主三蟲,
下氣,
消穀。
煮樹枝汁和粥以飼小兒,
殺蛔。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