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美研究:睡眠質量差會增加患癡呆癥風險

【環球網綜合報道】日常生活中, 人們依靠8小時充足睡眠可預防糖尿病和癡呆癥等各種疾病。 然而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27日報道, 美國最新研究表明, 如果無法獲得高質量睡眠, 人們患癡呆癥的風險仍舊會增加。

這項研究對老鼠進行了實驗測試, 結果表明, 那些睡眠時間較短但睡眠質量較高的小鼠罹患癡呆癥的風險低于那些睡眠時間長, 但質量低的小鼠。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麥肯尼德加德教授說:“睡眠對大腦的垃圾清除系統功能至關重要。 研究表明, 睡眠越深越好。

與此同時, 睡眠質量低或睡眠不足可以預測阿爾茨海默癥和癡呆等精神疾病的發病。 ”

據悉, 這項研究為睡眠科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發展, 建立在尼德加德博士2012年發現的“類淋巴系統”的基礎上, 即大腦在我們睡覺時清除垃圾的獨特過程。 同時, 這項研究證實了一種管道系統, 它“承載”在血管上, 并通過腦組織把腦脊液(CSF)泵出, 將腦內垃圾沖走。 尼德加德博士的另一項研究表明, 該系統主要在我們睡覺時起作用, 這提供了睡眠研究和癡呆研究之間的聯系。

關于老年癡呆癥, 原因似乎是大腦中的斑塊和垃圾不斷堆積。 尼德加德博士認為, 大腦的垃圾處理功能不佳可能會加劇這種情況。 她的發現得到了睡眠領域研究人員的認同,

引發了對睡眠方式的研究熱潮。 睡眠分2種類型:非快速眼動睡眠(no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REM)。 非快速眼動睡眠就是當你幾乎睡不著覺而且很容易被喚醒時, 而快速眼動睡眠是人們經歷的最深睡眠。 快速眼動睡眠在不同時間點每次持續10分鐘, 那是人們體驗夢想和心率加快的時刻。

目前,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美國科學促進會期刊《科學進展》上。 在該研究中, 通過使用六種不同的藥物組合對麻醉小鼠進行了實驗, 尼德加德博士發現深度非快速眼動睡眠對于類淋巴系統的功能是“最佳的”, 其中施用甲苯噻嗪(K/X)的小鼠的腦電活動似乎是類淋巴系統功能的最佳狀態。

當動物處于鎮靜狀態時, 研究人員追蹤了它們的腦電活動、心血管活動以及腦脊液在大腦中的清潔流動。

他們發現氯胺酮和甲苯噻嗪(K/X)這兩種藥物的組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復制大腦中緩慢而穩定的電活動, 并降低與深度非快速眼動睡眠相關的心率。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勞倫哈布里茨博士說:“在深度慢波睡眠中, 神經活動的同步波, 特別是從大腦前部移動到后部的放電模式, 與我們所知道的腦脊液在大腦類淋巴系統中的流動是一致的。 參與神經元(即離子)放電的化學物質驅動了腦脊液滲透過程, 幫助液體通過腦組織。 ”

該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睡眠、衰老和阿爾茨海默癥之間的聯系。 眾所周知, 隨著年齡增長, 持續進入深度非快速眼動睡眠變得越來越困難, 深度睡眠對類淋巴系統正常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研究人員表示, 類淋巴系統可以通過提高睡眠質量來加以控制, 這一發現可能指向潛在的臨床方法, 如睡眠療法或其他提高高危人群睡眠質量的方法。

此外, 研究還揭示了老年患者在手術后經常遇到的認知困難, 并建議使用不同種類藥物避免這一問題。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托馬斯莉莉厄斯博士說:“麻醉和手術后的認知障礙是一個主要問題。 在接受手術的老年患者中, 有相當大比例的患者出現術后譫妄期, 或者在出院時出現了新的或更嚴重的認知障礙。 ”

[ 位置: 首頁>
養生頻道 , 責編:王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