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分類藥膳食療
中醫歷來就有“醫食同源”的說法, 食療充分發揮了食物和藥物的雙重作用, 使病人在美味的享受中得到合理治療, 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食補千萬不要用在急性肝炎期間。 由於急性肝炎會出現一系列的濕熱症狀, 如黃疸、厭食、噁心、嘔吐、身體沉重、精神萎靡不振等, 如果盲目進補, 增加營養, 就會助長濕熱之邪。 此時飲食應以清利濕熱為主, 清淡、易於消化, 如食用豆漿、稀粥、水果、蔬菜等。 這樣可以減輕肝臟的負擔, 讓肝臟行到適時的“休整”。 而轉化為慢性肝炎之後, 才可以慢慢用藥膳進行調補。
慢性肝炎究竟怎樣食補?如果認為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補, 那就叫盲目進補, 不但無益, 反而有害。 一定要按照中醫的理論, 辯證分型, 選用不同方法進補, 才能收到保肝護肝、強身健體的效果。 慢性肝炎臨床上一般分為三型, 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1、脾胃虛弱型:主要表現為肝區隱痛、噁心、噯氣、食欲差、大便溏、消瘦。
做法:把一隻500克左右的甲子殺後, 去毛洗淨, 去掉內臟, 將生薑5克、淮山30克、陳皮10克、苡米20克放入鴨子裡, 慢慢蒸爛。 然後適當加湯, 放入調味品, 如薑、蔥、蒜、醬油、味精等, 即可服用。
2、濕邪內阻型:主要表現為腹脹、身重、困倦疲乏、胃口差、腿腳重、舌淡、苔白膩等。 可用被祛濕的藥物制成藥膳“白術鱖魚湯”來治療。
做法:把一條400克左右的鱖魚剖開, 去內臟, 放入砂鍋內, 加入白術15克、生薑10、茯苓10克, 再適當放入調料, 如蒜、蔥、香菇、醬油、黃酒、胡椒等, 煮到熟爛即可服用。
3、肝腎陰虧型:主要表現為口苦咽幹、手足心熱、肋脅隱痛、低熱、舌苔紅、腰酸腿軟等。 可用一些補肝腎、養陰的藥物做成藥膳“枸杞麥冬湯”來治療。
做法:瘦豬肉30克, 洗淨切細, 放入砂鍋內, 加入枸杞子30克、麥冬10克、龍眼肉眼10克, 一起煎熬至熟即可(枸杞子和麥冬要先氽水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