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禁忌

蘆蒿平抑肝火 可治胃氣虛弱浮腫

蘆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氣味。 主根不明顯或稍明顯, 具多數側根與纖維狀鬚根;很狀莖稍粗, 直立或斜向上, 直徑4-10毫米, 有匍匐地下莖。 莖少數或單, 高60-150釐米, 初時綠褐色, 後為紫紅色, 無毛, 有明顯縱棱, 下部通常半木質化, 上部有著生頭狀花序的分枝, 枝長6-10(-12)釐米, 稀更長, 斜向上。 葉紙質或薄紙質, 上面綠色, 無毛或近 無毛, 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平貼的綿毛;莖下部葉寬卵形或卵形, 長8-12釐米, 寬6-10釐米, 近成掌狀或指狀, 5或3全裂或深裂, 稀間有7裂或不分裂的葉, 分裂葉的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長5-7(-8)釐米,

寬3-5毫米, 不分裂的葉片為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長6-12釐米, 寬5-20毫米, 先端銳尖, 邊緣通常具細鋸齒, 偶有少數短裂齒白, 葉基部漸狹成柄, 葉柄長0.5-2(-5)釐米, 無假託葉, 花期下部葉通常凋謝;中部葉近成掌狀, 5深裂或為指狀3深裂, 稀間有不分裂之葉, 分裂葉之裂片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長3-5釐米, 寬2.5-4毫米, 不分裂之葉為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寬可達1.5 釐米, 先端通常銳尖, 葉緣或裂片邊緣有鋸齒, 基部楔形, 漸狹成柄狀;上部葉與苞片葉指狀3深裂、2裂或不分裂, 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為線狀披針形, 邊緣具疏鋸齒。 頭狀花序多數, 蘆蒿。

長圓形或寬卵形, 直徑2-2.5毫米, 近無梗, 直立或稍傾斜, 在分枝上排成密穗狀花序,

並在莖上組成狹而伸長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 外層總苞片略短, 卵形或近圓形, 背面初時疏被灰白色蛛絲狀短綿毛, 後漸脫落, 邊狹膜質, 中、內層總苞片略長, 長卵形或卵狀匙形, 黃褐色, 背面初時微被蛛絲狀綿毛, 後脫落無毛, 邊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花序托小, 凸起;雌花8-12朵, 花冠狹管狀, 簷部具一淺裂, 花柱細長, 伸出花冠外甚長, 先端長, 2叉, 叉端尖;兩性花10-15朵, 花冠管狀, 花藥線形, 先端附屬物尖, 長三角形, 基部圓鈍或微尖, 花柱與花冠近等長, 先端微叉開, 叉端截形, 有睫毛。 瘦果卵形, 略扁, 上端偶有不對稱的花冠著生面。 花果期7-10月。

蘆蒿是濕中生耐陰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中國北方一般4月中, 下旬萌發, 7月開花, 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

10月中旬植株枯黃。 多生於森林, 林地草原和平原地帶。 常見於林下, 林緣, 山溝和河谷兩岸, 也見於平原溝邊, 塘沿及水田埂邊。 是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的伴生種。 在局部地區, 如水溝, 水田邊或水池岸邊可成為優勢種, 甚至可形成單優種的純群落片斷。 有時也散生於村舍附近、路邊、田邊, 成為常見的雜草。 蘆蒿具長根莖, 在地下形成密集根層, 地上繁衍能力也很強, 因此, 經常在群落中成集群分佈。 有時成為濕潤氣候區荒地演替的先鋒植物。

分佈於蒙古;朝鮮;蘇聯;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雲南和貴州。 多生於低海拔地區的河湖岸邊與沼澤地帶,

在沼澤化草甸地區常形成小區域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與主要伴生種;可葶立水中生長, 也見於濕潤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等。

一、品種特性

(一)按葉型分:

1.大葉蒿。 又名柳葉蒿, 葉羽狀三裂, 嫩莖青綠色, 清香味濃, 粗而柔嫩, 較耐寒, 抗病, 萌發早, 產量高。 2。 碎葉蒿。 又名雞爪蒿, 葉羽狀五裂, 嫩莖淡綠色, 香味濃, 耐寒性略差, 品質好, 產量一般。

(二)按嫩莖顏色分:

1.青蘆蒿。 嫩莖青綠色。

2.白蘆蒿。 嫩莖淺綠色。

二、技術要點

(一)冬、春蘆蒿栽培技術

1.栽種方式

1-1 種子繁殖3月上、中旬將蘆蒿種子與3—4倍幹細土拌勻直接播種, 採用播、條播均可。 條播行距30釐米左右, 播後覆土並澆水, 一般3月下旬即可出苗, 出苗後及時間苗、勻苗, 缺苗的地方移苗補栽。

1-2 無性繁殖

① 分株栽種。 5月上、中旬, 在留種田塊將蘆蒿植株連根挖起, 截去頂端嫩梢, 在築好的畦面上, 按行株距45×40釐米每穴栽種1—2株, 栽後踏緊澆透水, 經5—7天即可活棵。

② 莖杆壓條繁殖。 每年7—8月將半木質化的莖杆齊地面砍下, 截去頂端嫩梢, 在整好的畦面上, 按行距35—40釐米開溝深5—7釐米, 將蘆蒿莖杆橫栽於溝中, 頭尾相連, 然後覆土, 澆足水, 經常保持土壤濕潤, 促進生根與發芽。

③ 扡插繁殖。 每年6月下旬—8月, 剪取生長健壯的蘆蒿莖杆, 截去頂端嫩梢, 將莖杆截成20釐米長小段, 在築好的畦面按行株距35×30釐米, 每穴斜插4—5小段, 地上露1/3, 踏緊澆足水, 經10天左右即可生根發芽。

④ 地下莖繁殖。 四季均可進行。 地下莖挖出後, 去掉老莖、老根, 剪成小段, 每段有2—3節, 在築好的畦面上每隔10釐米開淺溝,

將每小段根莖平放在溝內, 覆薄土, 澆足水。

2.選擇前茬為非菊科作物、灌溉條件好、土壤肥沃的砂壤土為宜。 栽種前進行耕翻曬(凍)垡, 結合施足底肥, 每畝施腐熟豬、牛、糞3000—4000公斤或腐熟餅肥150公斤左右, 整地作畦, 畦寬1.5—2米, 深溝高畦。 生長期間, 9—10月份進行一次追肥, 每畝用尿素10公斤, 撒施並結合澆水, 以促進蘆蒿的營養生長, 防止後期早衰。

2-2 清除雜草。 蘆蒿地下莖主要分佈在5—10釐米土層內, 栽種活棵後, 要及時拔除田間雜草, 促使根系發育良好, 累積更多養分。

2-3 澆水。 蘆蒿耐濕性很強, 不耐乾旱, 高溫乾旱季節要經常澆水, 保持田間濕潤, 促進生長。

2-4 病蟲防治。 蘆蒿生長期間病蟲害時有發生, 主要有蚜蟲、蟲癭、玉米螟、棉鈴蟲、刺蛾及蘆蒿大肚象等害蟲, 可用抑太保、卡死克、菊脂類等高效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

3.大棚覆蓋 蘆蒿

蘆蒿地上部被嚴霜打枯後,應齊地面砍去蘆蒿莖杆,清除田間枯枝殘葉和雜草,淺鬆土,每畝撒施尿素10公斤或複合肥80公斤,澆足底水,5—7天后扣棚蓋膜。一般在11月下—12上進行,同時用地膜直接浮面覆蓋在植株上,棚四周壓嚴壓實。如土壤濕度過大,則地膜覆蓋可推遲進行。晴天中午要在背風處通風換氣以降低棚內空氣濕度。

4.大棚覆蓋栽培蘆蒿,一般覆蓋後40—45天,株高20—25釐米時即可採收。露地栽培蘆蒿,隨著自然界溫度變化自行萌發,當日平均氣溫12—18℃時,嫩莖迅速生長,4月上中旬是露地蘆蒿上市高峰。採收時,用利刀平地面在蘆蒿基部割下,嫩莖上除保留極少數心葉外,其餘葉片全部抹除,紮捆碼放在陰涼處,用濕布蓋好經8—10小時的簡易軟化,即崐可上市。大棚覆蓋蘆蒿,第1茬採收後,應立即清除雜草、殘枝落葉,並追施肥水,每畝追施5—10公斤尿素,覆蓋後管理同上。這樣再經45—50天,即收穫第2茬。一般大棚蘆蒿冬春季可收穫2—3茬,畝產量達800—1000公斤。

(二)伏、秋蘆蒿栽培技術

1.品種。選用大葉青杆蘆蒿

2.整地施肥

以腐熟有機肥為主,每畝4000—5000公斤,或用25%複合肥+尿素440公斤作基肥,深耕曬垡2—3次,使肥料與土壤充翻勻,然後作畦寬1—1.2米,溝深20釐米。

3.栽種

伏、秋蘆蒿栽種最佳期在7月—8月初,將留種地塊的植株齊地面砍下,截去頂梢和基部木質化部分,選中間部分截成20釐米長小段,將莖杆放在1%的殺蟲雙藥液中浸泡10—20分鐘,防鑽心蟲為害。然後撈出,按行株距35×30釐米,每穴4—5根栽種在築好的畦面上,地上露1/3,踏緊澆水,上面覆蓋遮陽網,保持土壤濕潤,經10天后生根發芽。

4.搭架高0.8—1米,上面覆蓋遮陽網,網四周紮緊,防風吹,蓋網時間主要晴天上午10時—下午4時,早晚將網揭掉,加強蓋網後的管理。

5.收割時剪大留小,分批收穫。每收1—2次施一次肥,澆一次透水,保持畦面濕潤,促進生長。

涼拌蘆蒿

蘆蒿的適口性中等。鮮草馬好嗜,羊喜食,牛少量採食。花序由於有異味,牛,羊均不食。乾草馬喜食,牛,羊樂食。由於蘆蒿植株高大,在東北,7月上旬刈割,每公頃產鮮草2600一4300kg。乾草生產率為27.5%。蘆蒿返青早,生長快,為早春提供一定數量的青草,具有一定的飼用價值。據力析,蘆蒿的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均較高.乾草的適口性又較好,因此,也可做為牲畜早春和冬季的舍飼飼草。該草為中等飼用植物,其化學成分見表87—1,氨基酸含量見表87—2。蘆蒿的嫩芽用水煮沸後人也可食用。

藥用價值

該種在古本草書中已有記載。《爾雅》稱“由胡”、“蘩”,《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中稱“白蒿”,其中水生者可能就是本種。 全草入藥,有止血、消炎、鎮咳、化痰之效。也發現可用于治療黃膽型或無黃膽型肝炎良好;民間還作“艾”(家艾)的代用品;四川民間作“劉寄奴”(奇蒿)的代用品。蘆蒿根性涼,味甘,葉性平,平抑肝火,可治胃氣虛弱、浮腫及河豚中毒等病症以及預防芽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根莖含澱粉量高,可為肌體提供熱量能源,也可作為神經結構、成分和酶、激素的組織成份。同時也可起保護頭腦的作用和充當肝臟貯備肝糖而起解毒的作用。

營養價值

蘆蒿炒臘肉

蘆蒿以鮮嫩莖杆供食 用,清香、鮮美,脆嫩爽口,營養豐富。每百克嫩莖含有蛋白質3.6克、灰分1.5克、鈣730毫克、10.2毫克、鐵2.9毫克、胡蘿蔔素1.4毫克、維生素C49毫克、天門冬氨酸20.4毫克、谷氨酸34.3毫克、賴氨酸0.97毫克。並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酸性洗滌纖維等。早在明朝,蘆蒿與筍同拌肉食之,最為美味,碧如玉針,嫩不須嚼,良于他方所出。蘆蒿可涼拌或炒食。嫩莖及葉作菜蔬或醃制醬菜。蘆蒿抗逆性強,很少發生病蟲害,是一種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是冬春中國江南一些市場供應的主要野菜品種之一。

可用抑太保、卡死克、菊脂類等高效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

3.大棚覆蓋 蘆蒿

蘆蒿地上部被嚴霜打枯後,應齊地面砍去蘆蒿莖杆,清除田間枯枝殘葉和雜草,淺鬆土,每畝撒施尿素10公斤或複合肥80公斤,澆足底水,5—7天后扣棚蓋膜。一般在11月下—12上進行,同時用地膜直接浮面覆蓋在植株上,棚四周壓嚴壓實。如土壤濕度過大,則地膜覆蓋可推遲進行。晴天中午要在背風處通風換氣以降低棚內空氣濕度。

4.大棚覆蓋栽培蘆蒿,一般覆蓋後40—45天,株高20—25釐米時即可採收。露地栽培蘆蒿,隨著自然界溫度變化自行萌發,當日平均氣溫12—18℃時,嫩莖迅速生長,4月上中旬是露地蘆蒿上市高峰。採收時,用利刀平地面在蘆蒿基部割下,嫩莖上除保留極少數心葉外,其餘葉片全部抹除,紮捆碼放在陰涼處,用濕布蓋好經8—10小時的簡易軟化,即崐可上市。大棚覆蓋蘆蒿,第1茬採收後,應立即清除雜草、殘枝落葉,並追施肥水,每畝追施5—10公斤尿素,覆蓋後管理同上。這樣再經45—50天,即收穫第2茬。一般大棚蘆蒿冬春季可收穫2—3茬,畝產量達800—1000公斤。

(二)伏、秋蘆蒿栽培技術

1.品種。選用大葉青杆蘆蒿

2.整地施肥

以腐熟有機肥為主,每畝4000—5000公斤,或用25%複合肥+尿素440公斤作基肥,深耕曬垡2—3次,使肥料與土壤充翻勻,然後作畦寬1—1.2米,溝深20釐米。

3.栽種

伏、秋蘆蒿栽種最佳期在7月—8月初,將留種地塊的植株齊地面砍下,截去頂梢和基部木質化部分,選中間部分截成20釐米長小段,將莖杆放在1%的殺蟲雙藥液中浸泡10—20分鐘,防鑽心蟲為害。然後撈出,按行株距35×30釐米,每穴4—5根栽種在築好的畦面上,地上露1/3,踏緊澆水,上面覆蓋遮陽網,保持土壤濕潤,經10天后生根發芽。

4.搭架高0.8—1米,上面覆蓋遮陽網,網四周紮緊,防風吹,蓋網時間主要晴天上午10時—下午4時,早晚將網揭掉,加強蓋網後的管理。

5.收割時剪大留小,分批收穫。每收1—2次施一次肥,澆一次透水,保持畦面濕潤,促進生長。

涼拌蘆蒿

蘆蒿的適口性中等。鮮草馬好嗜,羊喜食,牛少量採食。花序由於有異味,牛,羊均不食。乾草馬喜食,牛,羊樂食。由於蘆蒿植株高大,在東北,7月上旬刈割,每公頃產鮮草2600一4300kg。乾草生產率為27.5%。蘆蒿返青早,生長快,為早春提供一定數量的青草,具有一定的飼用價值。據力析,蘆蒿的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均較高.乾草的適口性又較好,因此,也可做為牲畜早春和冬季的舍飼飼草。該草為中等飼用植物,其化學成分見表87—1,氨基酸含量見表87—2。蘆蒿的嫩芽用水煮沸後人也可食用。

藥用價值

該種在古本草書中已有記載。《爾雅》稱“由胡”、“蘩”,《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中稱“白蒿”,其中水生者可能就是本種。 全草入藥,有止血、消炎、鎮咳、化痰之效。也發現可用于治療黃膽型或無黃膽型肝炎良好;民間還作“艾”(家艾)的代用品;四川民間作“劉寄奴”(奇蒿)的代用品。蘆蒿根性涼,味甘,葉性平,平抑肝火,可治胃氣虛弱、浮腫及河豚中毒等病症以及預防芽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根莖含澱粉量高,可為肌體提供熱量能源,也可作為神經結構、成分和酶、激素的組織成份。同時也可起保護頭腦的作用和充當肝臟貯備肝糖而起解毒的作用。

營養價值

蘆蒿炒臘肉

蘆蒿以鮮嫩莖杆供食 用,清香、鮮美,脆嫩爽口,營養豐富。每百克嫩莖含有蛋白質3.6克、灰分1.5克、鈣730毫克、10.2毫克、鐵2.9毫克、胡蘿蔔素1.4毫克、維生素C49毫克、天門冬氨酸20.4毫克、谷氨酸34.3毫克、賴氨酸0.97毫克。並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酸性洗滌纖維等。早在明朝,蘆蒿與筍同拌肉食之,最為美味,碧如玉針,嫩不須嚼,良于他方所出。蘆蒿可涼拌或炒食。嫩莖及葉作菜蔬或醃制醬菜。蘆蒿抗逆性強,很少發生病蟲害,是一種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是冬春中國江南一些市場供應的主要野菜品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