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握手恐傳染不如改作揖?

日前, 握手這種我們很多年的社交禮儀遭到了置疑, 有專家認為, 這是傳播疾病的一種途徑, 呼籲“見面拱手”的回歸。 那麼, 見面握手真的變成了疾病傳播途徑?讓你拱手或者微傾身體作為打招呼的模式, 你能接受嗎?(9月28日《金陵晚報》)

贊成

值得肯定的文明倡議

當我們明白了專家提出這個建議的緣由, 也許就能理解專家的良苦用心和善意初衷。

一則, 研究表明, 一雙未清潔的手上含有80萬個病菌, 一克指甲垢裡隱藏有38萬億個病菌, 平均每只手上攜帶150種病菌, 是傳播流感、傳染性腸胃炎等疾病的主要媒介。

握手可以間接傳播一些疾病, 比如流感、手足口病等。 目前正在非洲國家肆虐的埃博拉病毒, 已經造成了數千人死亡。 一些非洲國家的人民不斷廢棄舊有禮儀, 連烏干達總統都出面呼籲國民“防埃博拉請勿握手”。

二則, “握手禮”是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 屬於當時“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的產物, 而“拱手禮”才是我們的傳統禮儀。 所以現在改“握手”為“拱手”, 從本質上說屬於回歸傳統。 當年林語堂先生就說過, 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儀比西方人衛生, 因為中國人是“握”自己的手(拱手), 不必去握別人的手。 只不過林語堂先生沒有想到, 不久以後, 中國人就放棄傳統, 改學西方禮儀了。

“握手”改“作揖”是值得肯定的文明倡議, 很多網友之所以覺得專家的觀點“不靠譜”,

在我看來主要還是習慣力量在作祟。 “握手禮”是一個已經延續了幾十年的社交禮儀, 要改變一個人延續多年的生活習慣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更何況是改變一個民族十幾億人延續幾十年的禮儀習慣?但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這種社交禮儀可以被其他更文明, 更健康的社交禮儀所代替, 那麼就應該有意識地去改變, 不求一蹴而就, 但求循序漸進。 隨著採用“新禮儀”的人越來越多, 人們也見怪不怪, 習以為常了, 這種更文明、更健康的禮儀方式也就逐漸蔚然成風了。

苑廣闊

反對

放大疾病傳播風險

見面握手, 是當今社會最流行的一種社交禮儀, 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和尊重。 然而, 就因為握手可能會間接傳播疾病,

便有專家呼籲廢除“見面握手”的傳統禮儀, 改用頗具江湖習氣的“見面拱手”, 實在是讓人無法接受。 從小處講, 是小題大做、因噎廢食和矯枉過正之舉;從大處講, 是社交文明的一種倒退, 更放大了疾病傳播風險。

從醫學角度講, 握手傳播疾病, 這種可能性不大, 即使存在這種可能性, 也是有先決條件的:一是由握手傳播的某種傳染性疾病, 正在大面積流行, 二是某人身患傳染病, 手上卻“不乾不淨”。 在這兩種情形下, 我們可以選擇暫時用其他的方式, 替代“握手”, 但這並不代表就應該廢除“握手”。

試想, 因為握手可能會間接傳播疾病, 面對來訪的國際友人, 我們能夠拒絕同其握手, 而改用向其拱手作揖嗎?還有,

人們在呼吸空氣時, 也可能會傳播某種疾病, 我們總不該因此而停止呼吸吧?可見, 就因為握手可能會間接傳播疾病, 就採取“一刀切”的方式予以廢除, 是簡單粗暴的行為。

事實上, 社交禮儀同疾病防治並不矛盾。 雖然握手可能會間接傳播疾病, 但是完全可以規避。 首先, 每個人都要講究個人衛生,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除了做到“飯前便後要洗手”之外, 應注重保持身體和衣著的整潔, 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社交禮儀。 同時, 一旦自己患上了某種傳染性疾病, 應儘量少在公共場所或社交場合出現, 這是對他人身體健康的一種尊重, 更是對公共衛生安全的一種敬畏。

汪昌蓮

■三言兩語

●這個主意好!若有人感覺“太陳舊”,

也可用雙手掌合十的動作表問候。 ——李加

●握手啊, 擁抱啊, 親吻啊……實際上我心裡還是最認中國的:作揖/合十。 ——陳香

●時代進步, 一切都在變化。 說不定某天握手這禮儀也會成為歷史。

——聶橋鋒

●中國古代文人間的“作揖”是最好的方式!有的人滿手是汗濕濕黏黏的, 握起來讓人毛骨悚然;有的握手前不知做過些什麼, 握起來讓人提心吊膽;有的人體寒, 手掌四季冰涼。 很不喜歡跟人握手。

——鄧兵

●為避免被非洲的病毒傳染, 全球人不再握手, 全改作揖了!感謝中華老祖宗! ——朴存香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 握手傳染的細菌最多, 擊掌次之, 碰拳最少。 古代的磕頭, 作揖什麼的, 最衛生。 ——黃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