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有心理問題能自救嗎?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 “壓力山大”已成通病。 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 個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潛能、應對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效地工作, 並能為社區做貢獻的完好狀態。 如此說來, 很多人難以達到完全的心理健康, 而處於潛在的心理失衡狀態, 或者有一些心理問題, 還沒達到診斷為疾病的地步。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指出, 有以下一個或多個表現的人需要開始重視自己的精神、心理狀態:吃或睡得太多或太少;遠離人群和日常活動;感到能量不足或缺失;感到麻木或沒意思;感到身體莫名疼痛;感到無助、絕望;吸煙及飲酒量比平時多;感到頭腦不清醒、記性差、憤怒、心煩、擔心或害怕;對家人、朋友大喊大叫;情緒波動明顯,

導致人際關係問題;難以完成日常工作等。 遇到上述情況, 自覺沒嚴重到需要找醫生或心理諮詢師, 但又不能置之不理, 我們可以“自救”嗎?答案是肯定的, 對於普通心理不適, 通過自我調適不僅能有效預防心理障礙發生, 甚至可以幫助自我成長。

心理自助, 第一步應懂得與人保持接觸, 不要孤立自己。 孤獨感嚴重危害心理健康。 我們都需要人際溫暖, 需要群體的支援。 向周圍人敞開心扉, 給他人瞭解自己的機會, 也主動地瞭解、理解和幫助他人, 逐漸改善人際關係。 接下來, 建立積極心態,

不要怨天尤人。 事情本身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面對它的心態。 遇到困難、挫折, 培養自己從積極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 會為我們打開一扇窗”。 還有, 平時多培養興趣愛好, 讓身體動起來。 身心的投入可以放鬆、緩解大腦疲勞, 讓我們從緊張的狀態中逃離出來。 最後, 逐漸發展應對困難的技能, 激勵自己迎難而上, 越挫越勇。 畢竟, 困難可以是絆腳石, 也可以是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