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放開吃 可能變絕命毒食
夏季正是大量海鮮上市的季節。 特別是貝類海產品, 是夏日餐桌上最佳啤酒伴侶之一。 不過, 最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公告提醒, 近期由於我國南方部分海域發生赤潮, 食用貝類的安全風險加大, 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其實, 不只是貝類, 其他海鮮在食用時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每年夏季都有食用海鮮導致食物中毒的事件發生。 很多人在吃海鮮時也會有點擔心。 海鮮究竟怎麼吃才安全?
食藥監:海鮮攤主應如實公佈貝類產地等資訊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
麻痹性貝類毒素是我國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見的毒素之一, 約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 據統計, 全球每年因麻痹性貝類毒素而引發的中毒事件約為2000起, 死亡率達15%。
麻痹性貝類毒素進入貝類體內後, 對貝類本身無害。 被人攝入後, 易被胃腸道吸收, 且難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壞, 人一旦食用含有麻痹性貝毒的貝類, 毒素很快在體內釋放, 引起人體神經肌肉麻痹, 輕者出現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 重者可導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國家食藥監公告強調, 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要查驗貝類產品產地證明或者購貨憑證、合格證明檔, 留存入場銷售者的社會信用代碼或者身份證影本, 並承擔購買者食用後中毒賠償等相應法律責任。 貝類產品銷售者、餐飲服務提供者要落實進貨查驗記錄制度, 如實記錄貝類產品和供應商的相關資訊, 保存相關憑證。 銷售貝類時, 應當在攤位(櫃檯)顯著位置如實公佈貝類產品名稱、產地、供應商等資訊。 不得採購和銷售來源不明以及禁止採捕和銷售區域的貝類。 出現因銷售貝類產品中毒等問題, 銷售者、餐飲服務提供者要承擔賠償責任。
與此同時, 食藥監也提醒廣大市民,
海鮮暗藏五大風險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介紹, 多半海鮮具有低脂肪、高蛋白、鋅、銅、硒、碘等微量元素含量高的優點, 營養價值較高, 但美味有時也與風險並存。 在享用海鮮時, 要注意避開五類風險。
風險1 致病微生物
螃蟹、蝦、貝當中所含的致病菌不少,
風險2 寄生蟲
蝦、蟹、螺等水產品中, 可能有管圓線蟲、肺吸蟲、血吸蟲等多種寄生蟲。 吃醉螺、醉蟹之類食物的風險很大, 烹製不熟也可能讓寄生蟲的囊蚴漏網。 這些水產美食千萬要經過加熱烹調, 不能一味追求鮮嫩, 更不能生吃。
風險3 難分解的環境污染物
由於養殖環境可能有水質污染,
風險4 食物過敏和不耐受反應
甲殼類水產品和魚類、雞蛋、牛奶都是最容易造成過敏的動物性食品。
風險5 過量食用引發的痛風
海鮮河鮮的攝入量與痛風風險之間有密切關係, 這一點在世界範圍內有大量調查資料證明。 由於攝入這些食物過量時會帶來大量蛋白質, 肝腎功能受損的人也要嚴格限量, 絕對不能隨意大快朵頤。 (記者 孔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