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六千步有助於養生保健
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辦的公益活動——“2011世界行走日”正陸續在青島、西安、廣州、上海、成都等12個城市舉行, 參與人數將超10萬, 意在倡議大眾用最簡單有效的養生方式實現健康人生。 現在, 行走養生漸熱, 每天瀟灑步行上下班的“走班族”成了街邊一景。
行走自古就是“百練之祖”
5月2日, 中國醫師協會等聯合公佈的第二屆中國城市健康狀況大調查表明, 我國青壯年人群中血脂異常率平均達46.83%。 此次調查覆蓋了全國10多個省市, 接受調查的人群總數達14.9萬人。 被調查者中, 七成人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 六成沒有雙休日,
現在, 缺少運動成為世界人口死亡的第4位重要因素, 而僅僅是懶於運動, 在全世界就可引發27%的糖尿病、30%的心臟病、21%-25%的乳腺癌和結腸癌。
衛生部發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 運動不僅有助於保持健康體重, 還能夠降低患高血壓、中風、冠心病、2型糖尿病、結腸癌、乳腺癌和骨質疏鬆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進行累計相當於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 如身體條件允許, 最好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
人們多認為, 只有進行大汗淋漓的激烈項目才算是運動,
可以這樣走——軟繩離地面大約10釐米, 新鮮有趣無危險, 成為“走一族”的新愛好。
想減肥至少每天1萬步
肥胖, 是阻礙健康的一大隱患, 全球有5億人嚴重肥胖、15億人超重, 其中每年300萬人因此早死。
饑餓減肥、藥物減肥、手術減肥、運動減肥……減肥的方法多種多樣, 但最適合人的減肥方式是行走。 每天健走1萬步, 能消耗比平常普通走多10倍以上的脂肪。 健走時要抬頭挺胸、邁開大步, 向下使小臂呈約90度有節奏地擺到胯後, 向上則擺到與肩同高, 配合緩而深的呼吸。 運動後表現為大汗淋漓、體表溫度升高, 迅速進入到減脂狀態。
健走不僅可以減肥, 還能降血糖。 澳大利亞科學家歷時5年對592名參試者進行的跟蹤調查發現, 與“每天步行3000步, 每週堅持5天的人”相比, 那些“一改往日不良習慣, 開始每天走1萬步, 每週堅持5天的人”胰島素敏感度改善情況要好3倍。 研究人員總結說, 新研究結果既證實了每天多走路對體質指數、腰臀比和胰島素敏感度的有益作用, 又進一步表明中年人應該適當加大低強度運動的量。
光腳走漸為都市人所喜愛, 圖中的1141人還共同創造了“最多人共同光腳行走一公里”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走班族”多是“有車族”
中國首份城市“有車一族”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 “有車族”比無車族更重視健康。 購車後, 他們中36.3%的人會出現身心不適(13.6%的人腰酸背痛;10.6%的人身體發胖;7.6%的人經常煩躁、常感壓抑;4.5%的人易怒、易暴躁),
因擔心交通堵塞、上班遲到, “有車族”精神壓力增大, 80%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交通心理煩躁症”的侵襲, 對出行感到害怕、厭惡。 堵車的時候, 83%的人會煩躁、壓抑或連續按喇叭, 有17%的人會通過聽音樂或廣播、打電話、抽煙緩解焦躁情緒。
在一家雜誌社工作的劉小姐已經棄車行走上班, 她說, 行走不僅僅是一種養生方法, 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 講究安閒自如、精神放鬆。 她家離單位還算近, 走著約需50分鐘, 就把這段距離當成了健身路, 邊走邊欣賞路邊景物, 有時還能意外獲得靈感。
老王家在北五環, 只要不是特別需要開車, 他上班都會先走15分鐘到地鐵, 出了地鐵再走20分鐘到單位。 同事開玩笑稱他低碳達人, 他自稱是健康達人, 走了1年, 脂肪肝已經沒了, 體重也減輕了5公斤。 老王建議“走班族”儘量選擇兩旁有綠色植物的道路走, 到了單位後注意清洗臉上的灰塵, 行走時還可根據自己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健走方式:
甩臂式:行走時利用大幅擺臂的動作(手臂擺動的高度與肩持平)來達到活動肩部的效果, 對預防肩周炎、脊椎病很有幫助。
貓步式:行走時加大腰部和胯部扭動動作, 增強腰部力量和身體的柔韌性促進腸道的蠕動,
舉臂式:步行時將兩手臂側舉約120度, 保持走200步, 能使腰背部肌肉群得到放鬆, 預防頸椎病。
延伸閱讀
“走班族”多觀察你的腿
很多“走班族”是為了走掉疾病, 以為只要堅持走, 自然能強身健體, 卻忽略走路也可能帶來副作用。
走姿不對會腿粗腳疼
想瘦腿的女士, 如果長時間走路姿勢不對, 小腿會越來越粗。 暴走完捏下小腿, 如果非常硬, 那說明走的姿勢有問題。 正確的走路方式應該是大腿用力, 有的人步子跨得再大也依然是在用小腿。 走路時, 緊縮小腹、提肛、背部挺直、肩膀放鬆, 會讓你在瘦身同時還顯得姿態美麗。
有的“走班族”走路多了會腳疼, 甚至站著也疼, 這可能與骨質疏鬆有關係, 也可能是走路姿勢不正確, 導致關節、肌腱或韌帶出問題了。
運動也會得血栓
五十來歲的張大姐是個鐵杆“走班族”,可最近,張姐總喊腿疼,小腿腫得像個大紫蘿蔔,她被診斷得了下肢深靜脈血栓。運動還會得血栓嗎?對此,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廖素明醫生進行了解釋。
廖大夫說,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靜脈內凝結,屬於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指靜脈管腔內由於各種原因形成血凝塊,患者往往單側下肢(左下肢多見)出現腫、硬、脹、疼、皮膚紫暗等症狀。高血脂、高血壓、手術、產後、外傷等,都會引起深靜脈血栓。
治療期運動很危險
患者往往有一個誤區——“得了血栓就要多運動”。其實這樣做十分危險,患者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休息,治療期間要注意以下幾點:
1、急性期臥床休息,時間不少於2周,抬高患肢15°-30°,以利於下肢靜脈回流,減輕水腫。家人還要鼓勵患者多做足部和腳趾活動。
2、嚴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暢。
3、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時動作不宜過大。
4、多食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飲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5、每天測量患肢周徑及皮膚溫度變化。
6、預防併發症:多飲水、勤更換體位。
7、恢復期,鼓勵病人逐漸增加行走距離,以促進下肢深靜脈再通和側肢迴圈的建立。
廖大夫特別提出,很多單位都有“走班族”,但鍛煉身體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運動強度,平時還要多觀察身體的變化,一旦發現單側肢體腫脹,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舊的疾病沒有“走掉”,又添了新病。
導致關節、肌腱或韌帶出問題了。運動也會得血栓
五十來歲的張大姐是個鐵杆“走班族”,可最近,張姐總喊腿疼,小腿腫得像個大紫蘿蔔,她被診斷得了下肢深靜脈血栓。運動還會得血栓嗎?對此,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廖素明醫生進行了解釋。
廖大夫說,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靜脈內凝結,屬於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指靜脈管腔內由於各種原因形成血凝塊,患者往往單側下肢(左下肢多見)出現腫、硬、脹、疼、皮膚紫暗等症狀。高血脂、高血壓、手術、產後、外傷等,都會引起深靜脈血栓。
治療期運動很危險
患者往往有一個誤區——“得了血栓就要多運動”。其實這樣做十分危險,患者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休息,治療期間要注意以下幾點:
1、急性期臥床休息,時間不少於2周,抬高患肢15°-30°,以利於下肢靜脈回流,減輕水腫。家人還要鼓勵患者多做足部和腳趾活動。
2、嚴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暢。
3、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時動作不宜過大。
4、多食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飲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5、每天測量患肢周徑及皮膚溫度變化。
6、預防併發症:多飲水、勤更換體位。
7、恢復期,鼓勵病人逐漸增加行走距離,以促進下肢深靜脈再通和側肢迴圈的建立。
廖大夫特別提出,很多單位都有“走班族”,但鍛煉身體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運動強度,平時還要多觀察身體的變化,一旦發現單側肢體腫脹,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舊的疾病沒有“走掉”,又添了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