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荊瀝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Mǔ Jīnɡ Lì
【英文名】juice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tree
【別名】荊瀝、牡荊汁、黃荊莖瀝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的莖用火燒灼而流出的液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Hand.- Mazz.
【原形態】牡荊,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植株高1-5m。 多分枝, 具香味。 小枝四棱形, 綠色, 被粗毛, 老枝褐色, 圓形。 掌狀複葉, 對生;小葉5, 稀為3, 中間1枚最大;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基部楔形, 邊緣具粗鋸齒, 先端漸尖, 表面綠色, 背面淡綠色, 通常被柔毛。 圓錐花序頂生, 長10-20cm;花萼鐘狀, 先端5齒裂;花冠淡紫色, 先端5裂, 二唇形。 果實球形, 黑色。 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低山向陽的山坡路邊或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東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炮製】夏、秋采新鮮牡荊粗莖0.3m左右, 兩端架於磚上, 其下以火燒之, 則莖汁從兩端瀝出, 以器取之。
【性味】味甘;性涼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除風熱;化痰涎;通經洛;行氣血。 主中風口噤;痰熱驚癇;頭暈目眩;喉痹;熱痢;火眼
【用法用量】內服:沸水沖, 30-60ml。 外用:適量, 塗敷;或點眼。
【各家論述】
1.《丹溪心法》:中風, 大率主血虛有痰。 治痰, 氣實而能食用荊瀝, 氣虛少食用竹瀝, 必用薑汁助之。
2.《本草綱目》:荊瀝, 化痰祛風為妙藥。 故孫思邈《千金翼》雲, 凡患風人多熱, 常宜以竹瀝、荊瀝、薑汁合五合和勻熱服, 以瘥為度。 陶弘景亦雲, 牡荊汁治心風為第一。 《延年秘錄》雲, 熱多用竹瀝,
3.《本草述》:按《延年秘錄》雲, 熱多用竹瀝, 寒多用荊瀝, 似以荊瀝為溫也。 夫荊葉方謂其苦寒, 而瀝乃莖葉之所出, 謂其為溫可乎?如牡荊汁冷而甜, 在陶隱居言之;而丹溪又雲氣虛不能食者用竹瀝, 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則茲味之氣, 非溫而涼明矣。 且參之荊葉治九竅出血者, 似能于陽中守陰, 如血固所主, 此隱居所以謂之治心風也。 更參之心虛驚悸一方, 是又非泛然以寒勝熱也, 即方書治肝中風, 心神煩熱, 言語蹇澀, 不得眠臥者, 似有以合於離中之坎, 而守其清明之神者也。 然則先哲謂為治心風第一者, 豈無所見哉, 然與竹瀝各有攸宜之用, 不可不察, 非徒以氣實氣虛分也。
4.《登真隱訣》:治心風。
5.《本草拾遺》:飲之去心悶, 煩熱, 頭風旋,
6.《丹溪心法》:開經絡, 行氣血。
7.《本草綱目》:除風熱, 開經絡, 導痰涎, 行血氣, 解熱痢。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