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每天走一走讓你更健康

我們都想要自己保有健康的身體, 但世界沒有白吃的午餐, 所以想要讓自己身體好, 我們必然要做出相應的鍛煉和運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由於冬天的天氣更為乾燥和寒冷,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進行鍛煉的時候最好不要選擇太過於高強度的, 每天快步走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走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 無需太多技巧, 對身體衝擊較低, 不易引起運動傷害, 對關節的壓力也小, 特別適合背痛、膝關節退化的人。

健走的種類可分為:

1.基礎健走:時速4.8公里以下, 約平常行走速度的健走。 適合較少運動、體能較差者。

姿勢是頭抬高、兩眼凝視前方, 上半身直立, 肩頸放鬆不駝背, 骨盆保持正中, 步伐大小以舒適為原則。 雖然基礎健走對體重控制與提升體能效果不顯著, 但任何時間都能進行。

2.體適能健走:時速4.8公里以上, 步伐更輕快, 搭配更多雙手擺動, 運動強度較高, 效果較好, 一般人只要身體狀況許可, 就可進行體適能健走。 上半身略向前引, 手肘成90度, 手臂擺動配合腳步快慢;步伐不必刻意邁開, 但應以後腳跟先著地, 其次是前足, 最後腳尖蹬離地面, 且腳步要放輕, 以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 速度快時, 肩膀可隨手臂前後擺動。

運動可分為暖身期、運動期與緩和期。 暖身是為調節身體各系統, 加速神經傳導速度, 減少肌肉黏滯性,

增加肌肉收縮的效率與柔軟度, 以減少運動傷害, 建議依序從頭到腳, 將各主要關節、肌肉伸展開來, 一般暖身約5到10分鐘, 可視情況增加。

健走的運動期至少要15至20分鐘, 最好達20至30分鐘, 以個人身體可接受、無不適為原則。 由於運動使較多血液分佈在四肢, 緩和運動則可維持靜脈回流, 避免氧氣輸送不夠, 頭暈目眩。 尤其心血管疾病患者, 適當的緩和運動可減少心肌缺氧、心率不整及其它併發症。 緩和運動通常約5至10分鐘。

健走頻率則因個人身體狀況與年齡而有差異, 一般而言每週3至5次即可。

一般認為, 走路無助於改善心肺功能, 但健走是低強度有氧運動, 時速達6.4公里以上, 可訓練心肺功能, 降低血壓,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減少膽固醇、三酸肝油脂與體脂肪, 有助控制體重;而且對熱的適應力會變好, 同時增強骨骼、韌帶與肌腱的強度, 更能減少焦慮、抑鬱, 增強免疫力。

運動應循序漸進, 若身體出現不適, 如頭暈、疼痛, 立即休息。 服裝應透氣排汗, 有助調節體溫, 較寬鬆或伸縮性良好的衣服較舒服。 由於運動時腳掌會略為脹大, 應選一雙柔軟的鞋子, 前端預留空間, 好讓腳趾能伸展。 健走的場地應路面好走, 公園、綠地或一些景點的步道都是不錯的選擇, 儘量避開車水馬龍的地方, 沿途最好有可供喝水休息的商店、涼亭。

TIPS:很多朋友有每天鍛煉的好習慣, 在寒冷的冬天, 這樣的習慣也沒有因季節的變化而中斷。 冬季進行適當的鍛煉, 可以禦寒抗病、磨練意志。

但是, 冬季鍛煉如果不當, 很容易給自己的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 所以掌握冬季鍛煉的一些安全知識很重要。

室外鍛煉時, 人體的肌膚暴露在寒風中, 容易使肌肉關節變硬, 暴露部分的血管收縮, 血液迴圈能力降低。 因此, 進行鍛煉的時候, 應該穿上保暖、輕柔的運動服裝, 另外, 對於暴露在外的手、鼻、眼、耳等部位要保護好, 以防凍傷。

冬季鍛煉前的準備活動特別的重要, 尤其在準備進行較強的體育活動時, 要用平時2-3倍的時間進行準備活動, 這樣, 能有效防止肌肉和關節受傷。 準備活動主要是活動四肢關節和肌肉, 還可以上下跳動來增加體溫和身體的柔軟性。

冬季野外鍛煉對於人體的體能消耗較大, 容易疲勞,

鍛煉前最好事先定好合適的運動量。 對於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在溫度驟降的天氣裡進行鍛煉要特別的小心, 最好儘量避免劇烈的野外運動, 天氣條件不好時, 進行室內鍛煉也同樣會取得良好的運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