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道家謂性命雙修之學─修心煉性

世人稱孔子、釋迦、老子皆為圣人, 而三教之道, 皆為大道。 道無二理, 教則分三, 以人人具此心性, 具此天理。 理無二理, 心無二心, 是以儒曰忠恕, 執中貫一。 佛曰慈悲, 萬法歸一。 道曰感應, 抱元守一。 教有三教, 行之則一, 所謂“道者一也”, 千百年來殊途同歸。

(一)儒家論性理之學─存心養性

儒家論性理之學, 其主旨為存心養性。 謂人之一心, 最為靈活, 常變化不測, 忽起忽滅, 一刻之間, 無數念慮, 雜思紛陳, 為善為惡, 不能變其義利, 皆此 心也。 所謂義者即為道心, 利者是為人心。 倘能常存天理, 去其人欲, 心中空洞 , 一塵不染,

即是圣賢克己復禮之功。 大學曰:「知止而后有定。 」欲求其定, 必先明德所止, 欲求其止, 必求明德至善所在, 然后知其所止。 若能心無其心, 發無所發, 與天地之心, 渾為一體, 則復見其天地之心。 國學大師錢穆謂:「孔 子思想, 既不成為宗教, 又不成為科學, 可稱為心學。 」茲更分析如下:

1. 窮理主敬:古今無二道, 圣凡無兩心, 教有三教, 行之則一, 所謂道者, 一也。 此道乃天地自然之真機。 在行之始, 必先察理, 格物致知, 即儒家之窮理主敬, 乃入門之鑰。

2. 明德永得:明心性, 乃為入德之門。 倘能明其明德, 學有主腦。 古 人云:「心要在腔子里, 念不出總持門。 」故學者必先明本性, 方 有主腦。

3. 盡心知性:心之與性, 原不可分。 以其主宰而言, 謂之心, 以其生 生之理而言,

謂之性, 悟其性而后知其心, 盡其心而后知其性, 故 必先知存心養性, 然后方能盡心知性。

4.以性修命:儒家修性理, 此理具在性中。 故理即性也, 性即理也。 理一而氣二, 氣有陰陽, 理唯一致, 故理明而性在。 言能窮理, 即 能盡心, 則命在其中, 是以修性即修命。

5. 虛明寂定:人能心中無物, 一念不生, 則性體湛然, 虛而常明, 感而常寂。 這一性體, 道家謂之圓明, 釋家謂之圓覺, 儒家謂之明德, 又謂之至善。 修持者, 無論靜止動作, 時時使其圓明貞靜, 即能 頭頭合道, 可以復命歸根。

6. 人心道心:言天心者非身中之心, 乃虛靈不昧之心, 為一身之主宰 。 為善為惡皆此心, 成圣成賢亦此心, 若能審是非, 辨義利, 在公義者, 即為天理, 為道心。 在私欲者, 為人欲, 為人心。

故人必須存有天心道心, 而去其人欲人心。

(二) 佛家言悟性之法─明心見性

釋謂“人之最難制伏者是心”, 故教人念佛, 此一句佛號, 念住這一念頭, 只有 念佛一念, 其余各種雜念, 無隙可乘, 自然得神光獨湛, 真機透露。 久而久之, 則一念不生, 則靈明獨透, 只知有覺, 不知有我, 念凈其心。 體此行持, 方是念佛真諦。 佛曰:「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如來空空之心也。 茲更分析如下:

1. 定慧雙修:凡為人者, 不論修行與否, 以智慧為第一, 有智慧然后 可以參禪學道。 定則自然慧生, 忽然而覺, 覺而能明, 明我本來真性。 此覺此明, 非智慧不能得, 是以定慧雙修之法, 定而生慧, 慧 而能定, 久久行之, 自然大定大慧, 大定大寂。

2. 念佛之理:上智之士, 可以講性理, 中等之人,

授以經典, 由解悟而入。 前者謂之頓法, 可渡上根之人。 后者稱為漸法, 可渡中等之人。 至下愚者, 教人念佛號, 一心不亂, 即得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祇有念佛一念, 雜念盡除, 久之一念不生, 靈明獨透, 自覺無我無 人, 只知有覺, 不知有我。 自然佛光降照, 此是念佛真諦。 但須恒而能誠, 誠而能專, 佛我同體, 乃念佛三昧。

3. 無生長生:佛言無生, 道言長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 位天地育萬物 , 乃造化之大德。 大造大化, 無刻不生, 非造化之生萬物, 乃萬物之自造自化。 佛家之無生, 非專主寂定常無, 方能長生。 道家長生 , 正言其長生。 能證到無常, 則可與造化主宰并駕。 佛家雖不言命 , 而命在其中, 連性亦不可說, 蓋有超乎性命者在。

(三)道家謂性命雙修之學─修心煉性

道謂性命雙修, 修性即修命, 是以性命不可分, 實為盡性至命之學。 由于人 終日紛紛, 無一刻之寧靜, 欲求虛寂, 實不可得。 必須萬緣放下, 體自虛寂, 使 心不著于方所, 一守如如, 空空洞洞, 凝然寂然, 抱神以靜。 自然消其雜慮, 降其動心, 止其妄念, 使中心主宰, 寂然不動, 則心定而神安, 混化圓真。 清凈經 云:「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清靜者清心寡欲, 以靜其神。 又云:「必先 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蓋人心本自清靜, 常因物欲干擾, 而不得清靜焉。 茲更分析如下:

1. 金丹之義:修性即修命之道。 金丹二字, 金喻萬劫不壞之義, 丹取 圓滿無欠之義。 金非五行中之金, 乃生天一之水, 從太極中一點而 去。 逆而修之, 即是返還之道, 又謂九還七返大金丹。

性命不分, 而為雙修, 所以修性即修命, 實為盡性至命之學。

2. 煉丹三要:三要者, 爐鼎、藥物與火候。 爐者行火之器, 鼎者貯藥之物。 藥物者, 我之先天一氣, 加上精神魂魄意。 必須先采此先天一氣, 以為藥物, 且為金丹之母, 攢簇于中宮, 歸于爐鼎之中, 而封 固之。 因而使其化氣, 使氣化神, 使神化虛, 謂之烹煉, 其中有火 候。 火者行火, 候者時候。 言行火, 使其恰到好處, 故稱三要。

3. 內外三寶:內三寶, 即精氣神, 外三寶, 即耳目口。 人之有生, 有 精方能化氣, 氣能化神。 神旺氣旺, 氣旺精足, 則健康長壽。 精神 衰退, 疾病即至, 故謂內三寶。 耳目口, 何以言外三寶, 神從眼漏 , 精從耳漏, 氣從口漏。 故外三寶宜乎內藏, 內三寶宜乎儉嗇。 真人潛深淵, 浮游守規中, 是修道之至要。

是修道之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