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掌握正確操作 避免煎糊中藥

“不小心把中藥煎煮糊了, 還能不能吃?”很多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首先必須肯定的是, 中藥煎煮糊了是不能吃的, 應立即倒掉, 洗凈煎藥器皿, 重新換藥煎煮。 有的患者怕浪費, 就把煎糊的藥用水洗一遍, 再重新煎煮, 這種做法也不可取。 因為煎糊飲片的有效成分已經發生了改變, 藥效就會降低或消失, 從而達不到治療效果, 甚至會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及副作用。 那么到底怎樣煎藥?煎藥應該注意什么?

我們都知道湯劑是中藥最為常用的劑型之一, 它的制作對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若煎煮器皿選擇不當、加水量過少、火力過猛、煎煮時間過長或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不當, 都會導致把藥熬糊。 下面介紹一下如何煎煮中藥以及煎煮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確保您能正確煎藥, 保證療效。

正確選擇煎藥器皿

煎煮中藥以砂鍋、瓦罐為好, 可以用陶器、不銹鋼器皿、玻璃器皿。 忌用鐵鍋、銅鍋、鋁鍋、鉛或有害塑料制品, 以免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 影響藥效。 最好選擇受熱均勻的砂鍋, 這樣可以防止鍋底溫度過高導致質地較重的飲片燒糊燒焦。 同時, 保證鍋底干凈。 煎藥前要徹底清除鍋底的殘留藥渣和油垢。

煎煮過程中保證水量

首先浸泡中藥飲片應使用涼水, 加水量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 浸泡時間需要根據藥材性質而定,

葉、莖類藥材為主的組方, 可浸泡30分鐘;根、根莖、種子、果實、礦石、化石、貝殼類為主的組方, 可浸泡60分鐘。 總體來說, 浸泡時間不宜過久, 以免引起藥物分解及變質。

說到浸泡中藥, 很多患者都會問, 這個藥是不是需要洗一洗, 把泡過藥的水倒掉, 煎煮的時候再接新的涼水?中藥飲片不需要清洗。 飲片上市前已經經過了凈制, 飲片清洗會導致易溶于水的中藥飲片及飲片表面輔料的流失。 煎藥前清洗飲片會減弱或改變湯劑的原有藥效, 影響藥效的發揮和疾病的治療。

一般中藥煎煮兩次, 第二煎加水量為第一煎的1/3~1/2。 兩次煎液去渣濾凈混合后分兩次服用。 也就是把浸泡好的中藥飲片武火(大火)煮沸后, 再改文火(小火)煮20~25分鐘,

趁熱濾出第一煎的藥液。 開始操作第二煎, 往煎藥容器中再加涼水超過藥渣表面1~2厘米, 用武火煮沸后, 改文火再煎15~20分鐘, 再次趁熱濾出藥液。 將兩次煎液混合后分兩次服用, 每次約200毫升, 兒童注意減半或遵醫囑。

正確掌握火候

一般來講, 解表藥、清熱藥宜武火(大火)煎煮, 時間宜短, 煮沸后煎3~5分鐘即可;補養藥需用文火(小火)慢煎, 時間宜長, 煮沸后再繼續煎煮30~60分鐘。

把握中藥的特殊煎法

如果藥袋內有布袋包裝的飲片, 此類藥為包煎藥。 包煎的藥物主要是指那些黏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藥物。 用布包裝好, 再與群藥同時煎煮, 以防止藥液渾濁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鍋底, 加熱時引起焦化或糊化。 如六一散、青黛、蒲黃、車前子、辛夷、旋覆花等。

除了包煎, 飲片常見的特殊煎煮方法還包括先煎、后下、另煎、烊化、沖服等。

先煎藥主要指有效成分難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礦物、介殼類藥物, 應打碎先煎, 煮沸20~30分鐘, 再下其他藥物同煎, 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如磁石、代赭石、生鐵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龍骨、牡蠣、瓦楞子、珍珠母、石決明、龜甲、鱉甲等。 此外, 附子、烏頭等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 宜先煎45~60分鐘后再下他藥, 久煎可以降低毒性, 安全用藥。

后下藥主要指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 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揮發而降低藥效, 須在其他藥物煎沸5~10分鐘后放入。 如薄荷、香薷、青蒿、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等。 此外, 有些藥物雖不屬芳香藥, 但久煎也能破壞其有效成分,

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

另煎藥是指一些貴重藥材, 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 宜單獨煎煮, 如貴重藥材人參、冬蟲夏草、藏紅花等。 另煎藥在煎煮前也應該浸泡, 煎出的藥液可以另服, 也可以與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一般煎煮時間為2~3小時。

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膠類藥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藥物, 為避免入煎粘鍋或粘附其他藥物影響煎煮, 可單用水或黃酒將此類藥加熱溶化即烊化后, 用煎好的藥液沖服, 也可將此類藥放入其他藥物煎好的藥液中加熱烊化后服用。 如阿膠、鹿角膠、龜甲膠、鱉甲膠等。

沖服主要是指某些貴重藥, 用量較輕, 為防止散失, 常需要研成細末制成散劑, 用溫開水或復方其他藥物煎液沖服。 如麝香、牛黃、三七粉、羚羊粉、松花粉等。

另外, 煎藥時需要加蓋, 保證藥液溫度, 適時攪拌、翻動。 掌握了以上這些煎藥原則, 煎煮中藥就會得心應手。 (劉巖)

[責編: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