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的功效與作用
【藥 材 名】草豆蔻
【英 文 名】Katsumade Galangal Seed
【拉 丁 名】Semen Alpiniae
【別名】豆蔻,漏蔻,草果,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飛雷子,彎子
【名稱考證】草豆蔻(《雷公炮炙論》),豆蔻(《別錄》)、漏蔻(《南方異物志》)、草果(《通志》)、草蔻(《本草從新》)、大草蔻(《藥材資料彙編》)、偶子(《中藥志》)、草蔻仁、飛雷子、彎子(《廣東中藥》)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薑科植物【藥用部位】草豆蔻的種子團。
【性味歸經】辛, 溫。 ①《別錄》:“味辛, 溫, 無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 溫, 澀, 無毒。 ” ③《醫學啟源》:“氣熱, 味大辛。 ”
入脾、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陰、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
【功效分類】芳香化濕藥
【功效主治】溫中散寒, 行氣止痛, 燥濕健脾。 治心腹冷痛, 痞滿食滯, 噎膈反胃, 寒濕吐瀉, 痰飲積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8~1.5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陰虛血少, 津液不足,無寒濕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瘧不由於瘴氣;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濕熱瘀滯, 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 裡急後重, 及泄瀉暴注口渴,
②《本草備要》:“忌鐵。 ”
③《本經逢原》:“陰虛血燥者忌之。 ”
【用藥配伍】配砂仁, 宣通中下二焦氣機, 芳香化濁, 暖脾和胃, 行氣止痛。 配肉豆蔻, 溫中散寒, 行氣止痛功強, 溫胃暖脾, 澀腸止瀉功著, 相使配對。 配陳皮, 可在理氣除濕, 和胃暢中的功效方面起協同作用, 使療效大增。 配柿蒂, 寒熱兼濟, 辛開苦降, 和中降逆之力大增。 配半夏, 燥濕健脾而治其本, 化痰消食而治其標。
【炮製方法】揀淨雜質, 去殼取仁, 用時搗碎。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草豆蔻), 須用蒂, 取向裡子後取皮, 用茱萸同于敖上緩炒, 待茱萸微黃黑, 即去茱萸, 取草豆蔻皮及子, 杵用之。 ” ②《藥類法象》:“(草豆蔻)麵包煨熟, 去面用。 ”
【資源分佈】分佈廣東、廣西等地。
【藥材鑒定】乾燥種子團呈圓球形或橢圓形, 直徑1.5~2.5釐米, 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 中間有白色隔膜分成3瓣, 每瓣有種子多數粘連緊密。 種子卵圓狀多角形, 長3~5毫米, 直徑約 3毫米。 表面灰棕色, 被一層白色透明的假種皮, 背稍隆起, 合點約在中央, 種臍位於背側面, 種脊為一縱溝, 經腹面至合點, 破開後裡面灰白色。 氣芳香, 味辛辣。 以個圓、堅實者為佳。 《開寶本草》及《本草圖經》均謂《別錄》所載之豆蔻即草豆蔻, 但觀其所述形態(參見本條“備考”)及《證類本草》“宜州豆蔻”附圖, 似為Amomum 屬植物, 與現用 Alpinia 屬的草豆蔻不同。
【古籍考證】出自《雷公炮炙論》①《唐本草》:“豆蔻, 苗似山姜, 花黃白, 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 ②《海藥本草》:“豆蔻, 其根似益智, 皮殼小厚, 核如石榴, 辛且香,
【化學成分】種子含山薑素(Alpinetin)、小豆蔻明(Carda-monin)。 草豆蔻種子含揮發油約1%, 揮發油中含有桉油精、α-蛇麻烯(α-humulene)、反-金合歡醇(trans-farnesol)、芳樟醇、樟腦、松油烯-4-醇 、蒔蘿艾菊酮(carvotanacetone)、乙酸龍腦酯、乙酸mang牛兒苗酯 (geranyl acetate)、肉桂酸甲酯、橙花叔醇(nerolidol);另含黃酮類成分豆蔻素(cardamomin) 及山薑素(alpinetin)。
【化學鑒定】薄層層析:取本品適量, 粉碎後加水蒸餾, 提取的揮發油再加無水硫酸鈉脫水後點樣于矽膠G薄層板上,
【相關選方】①治脾胃虛弱, 不思飲食, 嘔吐滿悶、心腹痛:草豆蔻肉八兩, 生薑(和皮切作片子)一片, 甘草四兩(銼碎)。 上三味勻和入銀器內, 用水過藥三指許, 慢火熬令水盡, 取出, 焙乾, 杵為末。 每服一錢, 沸湯點服。 夏月煎之, 作冷湯服亦妙。 (《博濟方》豆蔻湯)
②治嘔逆不下食, 腹中氣逆:豆蔻子七枚(碎), 生薑五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切,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二服, 相去如人行五, 六裡。 忌海藻、菘菜。 (《廣濟方》豆蔻子湯)
③治冷痰嘔逆, 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湯洗去滑, 切, 焙)各半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 焙)三分。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眼,不拘時侯。(《聖濟總錄》豆蔻湯)
④治胃口冷,吃食無味及脾泄瀉不止,兼治酒後數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飲食:草豆蔻半兩(每個面裹煨,候面焦黃,去面用),甘草一兩(炙),肉桂(去皮)一兩,陳皮(去白)一兩,蠻薑一兩。上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更入陳米末一錢,水一盞,棗二枚,同煎七分,溫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濟方》草豆蔻散)
⑤治小兒藏寒泄瀉不止:草豆蔻一枚,剝開皮,入乳香一塊在內,複用白麵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為細末,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史載之方》豆蔻丸)
⑥治霍亂心煩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黃連(去須)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脹三錢匕,水一盞,烏豆五十粒,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草豆蔻湯)
【原生形態】草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狀莖粗壯,棕紅色。葉2列,具短柄;葉片狹橢圓形或披針形,長30~55釐米,寬2~9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疏毛或光滑;葉鞘膜質,抱莖,葉舌廣卵形,長3~6毫米,密被絨毛。總狀花序頂生,總花梗長30釐米,密被黃白色長硬毛;花疏生,小苞片寬大,長2.5~3.5釐米,外被粗毛,花後脫落;萼筒狀,長約2釐米,外被疏柔毛,一邊開裂,頂端3裂;花冠白色,花冠管長約1.2釐米,上部3裂,中間裂片長圓形,兩側裂片橢圓形,唇瓣闊卵形,先端有3個淺圓裂片,邊緣具缺刻,白色,內面具淡紫紅色斑點;側生退化雄蕊極短或不存在,發育雄蕊1,花絲扁圓形,粗大,具槽;子房下位,卵田形,密被淡黃色絹毛,花柱細長,緊貼於花絲槽內,從藥隔中穿出,基部具2棒狀附屬物,柱頭略膨大,頂端下陷,具緣毛。蒴果圓球形,外被粗毛,萼宿存,熟時黃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生於林緣灌木叢邊緣的草叢中或山坡高草叢中。
【參考出處】《雷公炮炙論》,《唐本草》,《蜀本草》,《海藥本草》,《本草圖經》,《綱目》
【功效分類】芳香化濕藥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眼,不拘時侯。(《聖濟總錄》豆蔻湯)④治胃口冷,吃食無味及脾泄瀉不止,兼治酒後數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飲食:草豆蔻半兩(每個面裹煨,候面焦黃,去面用),甘草一兩(炙),肉桂(去皮)一兩,陳皮(去白)一兩,蠻薑一兩。上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更入陳米末一錢,水一盞,棗二枚,同煎七分,溫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濟方》草豆蔻散)
⑤治小兒藏寒泄瀉不止:草豆蔻一枚,剝開皮,入乳香一塊在內,複用白麵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為細末,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史載之方》豆蔻丸)
⑥治霍亂心煩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黃連(去須)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脹三錢匕,水一盞,烏豆五十粒,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草豆蔻湯)
【原生形態】草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狀莖粗壯,棕紅色。葉2列,具短柄;葉片狹橢圓形或披針形,長30~55釐米,寬2~9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疏毛或光滑;葉鞘膜質,抱莖,葉舌廣卵形,長3~6毫米,密被絨毛。總狀花序頂生,總花梗長30釐米,密被黃白色長硬毛;花疏生,小苞片寬大,長2.5~3.5釐米,外被粗毛,花後脫落;萼筒狀,長約2釐米,外被疏柔毛,一邊開裂,頂端3裂;花冠白色,花冠管長約1.2釐米,上部3裂,中間裂片長圓形,兩側裂片橢圓形,唇瓣闊卵形,先端有3個淺圓裂片,邊緣具缺刻,白色,內面具淡紫紅色斑點;側生退化雄蕊極短或不存在,發育雄蕊1,花絲扁圓形,粗大,具槽;子房下位,卵田形,密被淡黃色絹毛,花柱細長,緊貼於花絲槽內,從藥隔中穿出,基部具2棒狀附屬物,柱頭略膨大,頂端下陷,具緣毛。蒴果圓球形,外被粗毛,萼宿存,熟時黃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生於林緣灌木叢邊緣的草叢中或山坡高草叢中。
【參考出處】《雷公炮炙論》,《唐本草》,《蜀本草》,《海藥本草》,《本草圖經》,《綱目》
【功效分類】芳香化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