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拼音名】Pínɡ Jué
【英文名】Auriculed Bristlefern, Auriculed Filmy Fern
【別名】熱水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膜蕨科植物瓶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chomanes uriculatum Bl.[Vandenboschia auriculata(Bl.)Cope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中型附生蕨類, 植株高15-30cm。 根莖堅硬, 灰褐色, 長而橫走, 被黑褐色有光澤的多細胞節狀毛, 後脫落;葉腋間的芽密被節狀毛。 葉膜質, 遠生, 相距3-5cm, 沿根莖在同一平面上排成2行, 互生, 平展或稍斜出;葉柄長4-8mm, 基部被節狀毛, 無翅或有狹翅;葉片披針形, 長15-30cm, 寬3-5cm, 孢子葉與營養葉相似, 但較狹且分裂較細, 一回羽狀;羽片18-25對, 互生, 無柄;卵狀長圓形, 長2-3cm, 寬1-1.5cm, 密接, 基部上側有闊耳片,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2700m的溪邊樹幹上或陰濕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臺灣、西藏等地。
【性味】微苦;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生肌止血。 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幹品研末敷;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 性平。 有止血生肌的功能。 外用治外傷出血及刀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