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行銷黑幕:洗腦宣傳坑騙老年人
近兩年, 國家有關部門開始嚴管保健品市場, 不少商家只能把陣地從“地上”轉到“地下”, 不僅誇大宣傳功能, 手段更是五花八門。 《生命時報》記者在近半個月的時間裡, 對北京、上海、山東、陝西等地區的保健品市場進行暗訪後發現, 為了賺取高額利潤, 保健品商家真是用盡了各種招數, 狂轟亂炸般對消費者進行“洗腦式”宣傳。
保健品宣傳怪態百出
3月1日早上5點半, 山東煙臺某區縣的一個劇場裡已經坐滿了人, 他們一大早聚集在這裡, 就是為了要聽一堂保健課。 記者跟隨一位元60多歲的大媽來到劇院, 一進門就領了一張愛心卡、一包靈芝孢子粉和乾清養身茶,
3月5日, 同樣的一幕也發生在陝西省寶雞市某區縣的一個劇場裡, 這個由四川天丹醫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宣講會, 吸引了1000多人參加, 來聽課的人每人都能領到一盒“西洋參靈芝紅景天膠囊”和“保健襪”。 大規模的宣講會氣勢逼人, 小規模宣傳也同樣有誘惑力。 在上海市楊浦區齊齊哈爾路上就有不少理療店, 專門給老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風濕性關節炎等。 其中最熱鬧的是一家名為“中頻導熱治療儀”的體驗店,
七大宣傳慣用招數
一位曾經擔任過保健品“宣講專家”、也參加過多次宣講會的吳先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商家就是抓住了人們的心理,
招數一:大打親情牌。 記者在上海暗訪時發現, 工作人員對每一個到店體驗的老人非常熱情, 許多老年人是常客, 一進屋, 工作人員就會問:“阿姨又來了?最近睡得好嗎?”“大爺, 你的腰疼好些沒?”在山東煙臺, 一些銷售人員抓住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的特點, 直接喊“爸媽”, 讓老人感到親切、感動, 心甘情願地掏出錢包。
招數二:去小城鎮、放長線、釣大魚。
招數三:包裝講課專家。 “XX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從事臨床XX年;發表過XX篇著作;獲得了XX大獎……”這些看起來歲數不小、且有著高學歷、多頭銜的專家, 很容易讓老人產生信任感。 吳先生說, 其實這些所謂的“專家”有很多都是被包裝出來的。 他們大多長相“可靠”, 但真實身份可能只是一名下崗工人, 甚至是賣菜的農民, 他們會按照商家的要求改名換姓,“再造”履歷,可能這一場是李教授,下一場就是王院長。每次宣講時,還會根據提前備課,講課時照本宣科,一提到專業問題就“一言以蔽之”。
招數四:講課內容有固定模式。吳先生披露,每次講課基本都有固定模式,商家會根據產品的情況事先準備好講解稿,在講課過程中,“專家”往往會先把這類疾病的危害誇大,並引用一些不合實際的資料,讓老人產生緊張情緒,等到氣氛鋪墊得差不多時,就會話鋒一轉,開始介紹目前此類疾病的治療情況,以及其他治療方法都不太理想,而這個產品卻率先取得了突破。借此講述產品功能,突出自身優勢,並會穿插講解幾個因服用該產品而治好的真實病例。但實際上,這些“真實”病例都是商家自己編造的。還有一種路子就是山東那種,“專家”先講自己的悲慘經歷,以苦情博取同情後再開始銷售。
招數五:各種“惠利”吸引老人。商家抓住了老人愛占小便宜的心理,利用小恩小惠騙取老人信任。比如在講座前約好固定地點,商家車接車送,全程接待;由於類似的講座都在早上,有時會“送早餐”;來到會場後,再送上“毛巾、床單”等生活用品,讓老人們覺得自己賺了,有的則會送上相關產品的試用裝,但僅有幾天的用量,要想達到一個療程,老人還得自行購買。
招數六:免費體檢、旅遊。宣講會後,商家還會讓老人填寫健康資料單,以“專家”義診的形式,繼續給老人灌輸購買思想;甚至會找來一些健康體檢儀器,通過表面檢測和撰寫錯誤資料,告訴老人們身體隱藏的各種問題,繼續推銷產品。有的還在社區發佈免費旅遊資訊,開車將老年人帶至某個會場,強迫老人聽講座、買產品。
招數七:想盡方法烘托氣氛。吳先生告訴記者,宣講會的氣氛對產品的銷售十分重要,許多商家為了烘托現場氣氛,所用方法可謂荒唐至極。比如在佈置會場時,會在現場的四周掛滿宣傳展板,內容主要是各種“大牌專家”的介紹以及痊癒患者的“真實感言”,還會掛滿所謂患者送來的表揚、感動錦旗,但仔細一看,卻能發現錦旗的規格,材質完全一樣,基本都是商家自己做的,但在場的老人卻很少會注意到這些;在開始講課前,商家的推銷員會隆重列隊歡迎專家入場,許多老人就被這陣勢唬住了。“我經歷過最荒唐的是,竟然在開講前齊唱國歌。”在宣講中,推銷員還會時不時組織老人齊喊類似“我要健康”的口號,有的會播放所謂產品發明人的視頻,展現其坎坷的身世,以及發明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將其烘托為一個為了全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偉人”,從而讓老人們深信不疑。
老人心理是問題關鍵
“保健品虛假廣告多,並且有相當一部分普通食品冒用、盜用保健食品的批號,甚至虛構保健食品批准文號的標誌,喬裝打扮成保健食品忽悠消費者,這樣的現象很難徹底消滅。”,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賈亞光告訴本報記者,不良商家抓住了人們愛佔便宜的消費心理,專門針對老年人群設計宣傳計畫,完全契合了老人想儘快治好病的想法,編出來一系列宣傳口號。“最難解決的是我們都覺得有問題,但老年人就是相信。所以,子女一定要提醒老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不要相信商家的誇大宣傳和小恩小惠,尤其是打著有治療功效的保健品,很多都是三無產品,連一般的食品都算不上。”
最後,賈亞光提醒,如果以後老人再參加類似的宣講會,接觸到相關產品後,不妨先判斷後再選擇。
1.看包裝上有沒有QS標誌。如果你發現產品包裝上都沒有QS標誌,那就說明是“三無產品”。如有QS標誌,就說明是一般的食品,食品肯定不會有治療“功效”。2.有沒有保健食品的小藍帽標誌。如果有就說明它具有保健食品的27種功能之一,但這些功能沒有治療的功效,只能起到調節身體的作用。3.有沒有藥號。只要商家堅定宣稱產品能治病,就應屬於藥的範疇,如果找不到相應的藥號,則說明商家在欺騙。
他們會按照商家的要求改名換姓,“再造”履歷,可能這一場是李教授,下一場就是王院長。每次宣講時,還會根據提前備課,講課時照本宣科,一提到專業問題就“一言以蔽之”。招數四:講課內容有固定模式。吳先生披露,每次講課基本都有固定模式,商家會根據產品的情況事先準備好講解稿,在講課過程中,“專家”往往會先把這類疾病的危害誇大,並引用一些不合實際的資料,讓老人產生緊張情緒,等到氣氛鋪墊得差不多時,就會話鋒一轉,開始介紹目前此類疾病的治療情況,以及其他治療方法都不太理想,而這個產品卻率先取得了突破。借此講述產品功能,突出自身優勢,並會穿插講解幾個因服用該產品而治好的真實病例。但實際上,這些“真實”病例都是商家自己編造的。還有一種路子就是山東那種,“專家”先講自己的悲慘經歷,以苦情博取同情後再開始銷售。
招數五:各種“惠利”吸引老人。商家抓住了老人愛占小便宜的心理,利用小恩小惠騙取老人信任。比如在講座前約好固定地點,商家車接車送,全程接待;由於類似的講座都在早上,有時會“送早餐”;來到會場後,再送上“毛巾、床單”等生活用品,讓老人們覺得自己賺了,有的則會送上相關產品的試用裝,但僅有幾天的用量,要想達到一個療程,老人還得自行購買。
招數六:免費體檢、旅遊。宣講會後,商家還會讓老人填寫健康資料單,以“專家”義診的形式,繼續給老人灌輸購買思想;甚至會找來一些健康體檢儀器,通過表面檢測和撰寫錯誤資料,告訴老人們身體隱藏的各種問題,繼續推銷產品。有的還在社區發佈免費旅遊資訊,開車將老年人帶至某個會場,強迫老人聽講座、買產品。
招數七:想盡方法烘托氣氛。吳先生告訴記者,宣講會的氣氛對產品的銷售十分重要,許多商家為了烘托現場氣氛,所用方法可謂荒唐至極。比如在佈置會場時,會在現場的四周掛滿宣傳展板,內容主要是各種“大牌專家”的介紹以及痊癒患者的“真實感言”,還會掛滿所謂患者送來的表揚、感動錦旗,但仔細一看,卻能發現錦旗的規格,材質完全一樣,基本都是商家自己做的,但在場的老人卻很少會注意到這些;在開始講課前,商家的推銷員會隆重列隊歡迎專家入場,許多老人就被這陣勢唬住了。“我經歷過最荒唐的是,竟然在開講前齊唱國歌。”在宣講中,推銷員還會時不時組織老人齊喊類似“我要健康”的口號,有的會播放所謂產品發明人的視頻,展現其坎坷的身世,以及發明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將其烘托為一個為了全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偉人”,從而讓老人們深信不疑。
老人心理是問題關鍵
“保健品虛假廣告多,並且有相當一部分普通食品冒用、盜用保健食品的批號,甚至虛構保健食品批准文號的標誌,喬裝打扮成保健食品忽悠消費者,這樣的現象很難徹底消滅。”,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賈亞光告訴本報記者,不良商家抓住了人們愛佔便宜的消費心理,專門針對老年人群設計宣傳計畫,完全契合了老人想儘快治好病的想法,編出來一系列宣傳口號。“最難解決的是我們都覺得有問題,但老年人就是相信。所以,子女一定要提醒老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不要相信商家的誇大宣傳和小恩小惠,尤其是打著有治療功效的保健品,很多都是三無產品,連一般的食品都算不上。”
最後,賈亞光提醒,如果以後老人再參加類似的宣講會,接觸到相關產品後,不妨先判斷後再選擇。
1.看包裝上有沒有QS標誌。如果你發現產品包裝上都沒有QS標誌,那就說明是“三無產品”。如有QS標誌,就說明是一般的食品,食品肯定不會有治療“功效”。2.有沒有保健食品的小藍帽標誌。如果有就說明它具有保健食品的27種功能之一,但這些功能沒有治療的功效,只能起到調節身體的作用。3.有沒有藥號。只要商家堅定宣稱產品能治病,就應屬於藥的範疇,如果找不到相應的藥號,則說明商家在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