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運動量過大小心“傷心”
在美國, 一位名叫迪恩喀納斯的男子已經堅持長跑了16年。 據報導, 他每天只睡4個小時, 其餘時間幾乎都在奔跑中度過。 他在各地參與了數不清的馬拉松比賽和耐力比賽, 從公路到世界上最乾旱的沙漠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他甚至在比賽完後仍以奔跑數千公里的形式回家。 據粗略統計, 迪恩喀納斯先生所奔跑過的總里程, 已經足夠繞地球赤道4圈!運動帶給他強壯的肌肉和堅固的骨骼。 在我國, 雖無這般阿甘式的長跑狂人, 但長跑作為經濟便利的健身手段也為很多人所熱愛。
長跑等有氧運動給人體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 長跑固然好, 但如果長期反復的大量奔跑是否會帶來某些問題呢?其實人們對此已經早有認識。
長跑給運動系統帶來的主要潛在危害在於膝關節,
長期大運動量訓練恐令人“傷心”
除了運動系統, 長期大運動量訓練對心臟的影響也是人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由於大鼠的壽命比人類短很多, 故此大鼠這個16周的“耐力訓練”若推之於人類, 則相當於人類持續奔跑十年以上。 如此大的運動量, 可能只有某些從事馬拉松或長跑的運動員能夠達到。 動物模型的結論是否能夠在人類身上成立, 需要以人類自身為物件的醫學調查來證實。
從上述研究來看,長期大運動量耐力訓練對心臟的危害是確實的,不過我們並不需要為此擔憂。對於以健身為目的的長跑運動愛好者而言,很少有人能達到英國國家隊或奧運會運動員的訓練強度。不過本文之前提到的那個美國“現實版阿甘”倒是真的有必要去檢查一下,以評估心臟纖維化的風險。
對於個體來說,如何掌握運動量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或許“跟著感覺跑”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信阿甘也並非一開始就有那份體力橫穿美國。循序漸進地加大運動量,以剛好不引起身體不適為度即可。合理的有氧運動所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了超量運動帶來的風險。近來的研究還發現,即便是心臟病患者,有氧運動(耐力訓練)也會使他們受益。由於疾病導致心臟的自主神經系統發生的不利調節可經適當鍛煉而逆轉:有氧運動可使心臟的副交感神經適度興奮,降低惡性心律失常(房顫、室顫等)的發生率。當然,這些特殊人群的鍛煉需要在醫護人員的嚴密看護下進行。
正確而健康地奔跑
連心臟病患者都開始運動了,偷懶的傢伙們逃避鍛煉可就找不到一丁點藉口了。在鍛煉的問題上,如果我們都能有如阿甘那般的信念——當然不必像他那樣跑到天荒地老——于生活于健康都只會是一件好事。
在長跑開始前應有充分熱身。熱身能夠使得身體各器官開始適應即將到來的運動,使得體溫升高,心跳開始加速,腿部肌肉血管舒張以帶來充足氧氣。熱身應持續大約10分鐘以上,使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70%左右(最大心率約等於220-年齡),如果氣溫很高,也可適當減少熱身時間。如果熱身時感到身體某部位發緊,可以停下來進行相應的拉伸,以增加組織柔韌性,避免運動時受傷。
長跑過程中應掌握正確的姿勢。關於腳的哪個部位先著地的問題,說法不一。不過全腳掌著地或者前腳掌著地要比足跟著地對身體更為有利,後者對人體的震動和膝關節的衝擊都要大一些。不過對於業餘選手或初學者而言,由於運動量並不是非常大,也不必追求很高的速度,故此並無需刻意強求。奔跑過程中保持重心穩定,避免“坐著跑”,左右搖晃著跑,“含胸”、“探頭”等姿勢,控制好步伐和呼吸節奏。長跑中還要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但每次不宜過多。
長跑結束後不可立即休息,應做些整理運動使心率和呼吸逐漸恢復至靜息水準;運動後要做好保暖,不要在大汗淋漓時洗澡;以上均是為了避免由於腦部短期內缺血而造成暈厥。運動後常感口渴重,此時不宜痛飲,更不宜大量喝冷飲,避免胃腸道短期內遭受過分刺激而痙攣。肌肉酸痛的話,可適當做拉伸和按摩。
當下有不少人喜歡去健身房,在跑步機上進行鍛煉,這在心肺鍛煉方面其實與路跑區別不太大。不過由於跑步機是模擬運動,路跑時某些肌群的活動無法完全重現(例如蹬地動作),一些自然因素無法模擬(如風速等),故此更為省力。所以很多習慣跑步機的朋友在路跑時覺得要費力許多。其實,如果有路跑的場地和條件,還是路跑的鍛煉效果更“實惠”,空氣也更清新一些。不過就鍛煉而言,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就算是上跑步機也要比在家裡宅著強過太多。 而另外17名研究物件則相對年輕,年齡從26歲到40歲。該研究還同時招募了20名身體健康,年齡超過50歲的非耐力運動員作為對照。科學家對這些研究物件的心臟進行了核磁共振檢查,以評估他們心臟瘢痕或纖維化的情況。結果顯示:老年運動員組有一半的心臟出現了瘢痕現象,而這些人都是當年訓練時間最長,練習最勤奮的老運動員;而年輕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對照組則未發現心肌纖維化的跡象。研究者認為,長期高強度的耐力訓練的確會導致心臟纖維化。這一研究結果與動物模型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從上述研究來看,長期大運動量耐力訓練對心臟的危害是確實的,不過我們並不需要為此擔憂。對於以健身為目的的長跑運動愛好者而言,很少有人能達到英國國家隊或奧運會運動員的訓練強度。不過本文之前提到的那個美國“現實版阿甘”倒是真的有必要去檢查一下,以評估心臟纖維化的風險。
對於個體來說,如何掌握運動量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或許“跟著感覺跑”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信阿甘也並非一開始就有那份體力橫穿美國。循序漸進地加大運動量,以剛好不引起身體不適為度即可。合理的有氧運動所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了超量運動帶來的風險。近來的研究還發現,即便是心臟病患者,有氧運動(耐力訓練)也會使他們受益。由於疾病導致心臟的自主神經系統發生的不利調節可經適當鍛煉而逆轉:有氧運動可使心臟的副交感神經適度興奮,降低惡性心律失常(房顫、室顫等)的發生率。當然,這些特殊人群的鍛煉需要在醫護人員的嚴密看護下進行。
正確而健康地奔跑
連心臟病患者都開始運動了,偷懶的傢伙們逃避鍛煉可就找不到一丁點藉口了。在鍛煉的問題上,如果我們都能有如阿甘那般的信念——當然不必像他那樣跑到天荒地老——于生活于健康都只會是一件好事。
在長跑開始前應有充分熱身。熱身能夠使得身體各器官開始適應即將到來的運動,使得體溫升高,心跳開始加速,腿部肌肉血管舒張以帶來充足氧氣。熱身應持續大約10分鐘以上,使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70%左右(最大心率約等於220-年齡),如果氣溫很高,也可適當減少熱身時間。如果熱身時感到身體某部位發緊,可以停下來進行相應的拉伸,以增加組織柔韌性,避免運動時受傷。
長跑過程中應掌握正確的姿勢。關於腳的哪個部位先著地的問題,說法不一。不過全腳掌著地或者前腳掌著地要比足跟著地對身體更為有利,後者對人體的震動和膝關節的衝擊都要大一些。不過對於業餘選手或初學者而言,由於運動量並不是非常大,也不必追求很高的速度,故此並無需刻意強求。奔跑過程中保持重心穩定,避免“坐著跑”,左右搖晃著跑,“含胸”、“探頭”等姿勢,控制好步伐和呼吸節奏。長跑中還要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但每次不宜過多。
長跑結束後不可立即休息,應做些整理運動使心率和呼吸逐漸恢復至靜息水準;運動後要做好保暖,不要在大汗淋漓時洗澡;以上均是為了避免由於腦部短期內缺血而造成暈厥。運動後常感口渴重,此時不宜痛飲,更不宜大量喝冷飲,避免胃腸道短期內遭受過分刺激而痙攣。肌肉酸痛的話,可適當做拉伸和按摩。
當下有不少人喜歡去健身房,在跑步機上進行鍛煉,這在心肺鍛煉方面其實與路跑區別不太大。不過由於跑步機是模擬運動,路跑時某些肌群的活動無法完全重現(例如蹬地動作),一些自然因素無法模擬(如風速等),故此更為省力。所以很多習慣跑步機的朋友在路跑時覺得要費力許多。其實,如果有路跑的場地和條件,還是路跑的鍛煉效果更“實惠”,空氣也更清新一些。不過就鍛煉而言,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就算是上跑步機也要比在家裡宅著強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