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治療更年期冠心病通脈還須補腎

婦女更年期(更年期食品)由於卵巢功能逐漸衰退, 雌激素水準明顯下降, 引起植物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多個系統功能障礙和紊亂, 引起組織器官發生退行性病變, 臨床可出現潮熱、抑鬱、失眠、煩躁不安、心悸、胸悶、心前區刺痛、月經紊亂、骨關節疼痛、高血壓(血壓食品)等不同症狀。

因受社會、環境、精神因素的影響, 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 因此, 對更年期冠心病的防治不可忽視。

冠心病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氣虛血瘀, 以瘀阻心脈為其主要病理改變, 因此, 益氣活血為其基本治法。 因年齡段的不同,

結合更年期婦女卵巢功能減退, 雌激素水準下降的生理特性與腎虛陰陽失調的病變基礎

有別于一般冠心病患者, 治療應側重從腎論治, 以補腎通脈為綱, 以益氣活血、滋養肝腎為基本治法, 調整陰陽、調和氣血貫穿於始末, 還應重視相關臟器的功能調節和心身治療。

通脈是改善心肌供血最為重要的手段。 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與中醫血瘀證密切相關, 中醫認為心絞痛的發作是瘀阻心脈所致。 因此, 在通脈治療中仍離不開活血化瘀這一大法, 但崩中漏下, 月經過多非因血瘀者, 活血化瘀方藥又當慎用。 血瘀證多虛實夾雜, 在更年期冠心病患者臨床常見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和陰虛血瘀三大證型, 治療上需審度證候之虛實偏重。

氣虛血瘀者見氣短乏力, 心悸胸痛, 活動加劇, 舌淡紫, 脈細緩或結代, 選用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加減。 氣虛血瘀證多因勞累過度或飲食所傷, 脾氣失健, 氣虛則血瘀, 故氣虛血瘀證應注意健脾, 脾旺則氣充, 氣虛者重用黃芪、黨參等, 也可用人參(人參食品)、三七按3∶1比例磨粉, 每次開水沖服5g, 一日2~3次, 起標本兼治作用。

氣滯血瘀者見心胸悶痛, 心痛如刺, 舌暗紫, 脈弦, 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以行氣活血。 氣滯血瘀證往往發生於情緒易於激動者, 或發於生氣惱怒之後, 故氣滯血瘀證要注意調肝、養肝、平肝潛陽, 在血府逐瘀湯基礎上加白芍、郁金、鉤藤、菊花、枸杞子、女貞子等藥, 使肝氣條達而氣行血行。

陰虛血瘀者見潮熱, 汗出,

頭暈, 心煩, 胸痛, 舌質紅有瘀斑, 脈細弦數, 選用桃紅一貫煎(即一貫煎加桃仁、紅花), 以養陰活血。 陰虛血瘀證因素體陰虛, 或房勞多產, 數傷陰血, 或情志內傷, 氣火傷陰, 陰液虧損, 血液黏稠而緩流成瘀, 故陰虛血瘀證要注意滋腎陰養肝血, 亦可用四物湯合二至丸加減。

心絞痛發作時, 急則治其標, 中藥多選用芳香辛散之速效救心丸、複方丹參滴丸、活心丸、九龍丹、冠心蘇合丸、心痛舒噴霧劑等, 還可用複方丹參注射液或葛根素靜脈點滴。

腎虛不單是更年期內分泌失調的病變基礎, 也是更年期發病及其轉歸的關鍵, 腎虛又是冠心病、糖尿病(糖尿病食品)、高血壓病等老年(老年食品)性疾病的共同特徵, 故在更年期冠心病的防治中補腎方藥的應用有其特殊意義和地位。

當典型心絞痛發作時, 急則治其標, 用活血通脈方法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 緩解心絞痛, 但多數患者臨床以內分泌失調所引起心血管系統症狀和精神、神經症狀為多見, 如潮熱、汗出、煩躁、眩暈、心悸、心痛、心慌、失眠、抑鬱等。 所以對更年期冠心病的治療, 更強調調理治本, 療效方能鞏固, 並起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