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

艾灸對癥治療方 調陰補陽防疾病

灸法既可補陽又可調陰, 有暢通經絡、溫散寒濕等作用。 特別對中老年人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 有溫補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艾灸補陽調陰的對癥治療方法。

一、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

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 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灼成膿, 愈后留瘢痕者稱瘢痕灸。 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疬等慢性病, 而一般虛寒性疾病均采用無瘢痕灸。

2.間接灸是將艾炷下面放上生姜、大蒜等藥物, 使其發揮協同作用。 其中隔姜灸主要適用于胃寒嘔吐、內寒腹痛、虛寒泄瀉、風寒濕痹, 并可預防腦血栓和中風等;隔蒜灸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力, 治療吐瀉并作、中風脫癥等虛寒性疾病。 另外常用的還有隔附子餅灸, 多用于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二、艾條灸對一般應施用灸法的疾病均可采用。

避免不良反應

1.施灸時, 要注意安全, 防止艾絨脫落, 燒損皮膚或衣物。

2.凡實證、熱證和陰虛陽旺、陰虛發熱之人一般不用灸法。 正如《傷寒論》中指出:“微數之脈, 慎不可灸。 ”“火氣雖微, 內攻有力, 焦骨傷筋, 血難復也。 ”說明灸法用之不當也可產生不良后果。

3.顏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法。

4.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施灸后, 若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 屬于正常現象, 無需處理。 若施灸過量、時間過長, 局部出現小水泡, 只要注意不擦破, 可任其自然吸收。 水泡較大, 可用消毒后的毫針刺破水泡, 放出水液, 然后再涂以紫藥水, 并以紗布包敷, 預防感染即可。 若出現感染, 應及時找醫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