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積極開展慢性病監測,及早“搶救”健康(1)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為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我們在享用著巨大社會財富的同時, 這些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也與社會財富的遞增成正比, 上升的數字揭示著更多人走在健康的“懸崖”。 為了避免我國慢性疾病發病可能出現的“井噴”, 及早“搶救”高危人群的健康, 近期, 中國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啟動了2010年中國慢病監測工作。 通過對全國城鄉不同地區人群大規模調查監測,

建立國家慢病資料庫, 動態掌握各地區人群慢病危險因素和主要慢病流行現狀與變化趨勢, 實現對慢病科學防控。

據瞭解, 早在2004年和2007年, CDC慢病中心就已開展了兩次慢病危險因素監測工作, 為國家開展慢病監測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據監測調查資料對比顯示:2007年我國18—69歲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較2004年分別上升了18.2%、14.3%和16.0%。 高血壓的自報患病率、患病率分別上升了43.9%和38.1%。 糖尿病的自報患病率上升了1/3, 無論城鄉、男女及30歲以上各年齡組均有較明顯的上升。

雖然慢性疾病人群越來越壯大, 但是在這龐大的隊伍裡, 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患有慢性疾病的, 知道有慢性疾病而採取了科學治療方法的和最後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比率仍然很低。

如調查顯示:僅不到1/3的高血壓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病。 不到1/4的高血壓患者進行了藥物治療, 不到 1/10的高血壓患者能夠控制到正常範圍。 35歲以上人群中, 有1/3以上的人從沒有測量過血壓。 慢性疾病監測預防意識淡薄、治療積極性不夠所導致的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 已成為慢性病難以有效控制的最根本原因。 但值得欣慰的是,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愈加重視, 2007年慢性疾病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和2004年相比, 還是有了一定的進步。 當然, 要徹底改變“三低”的局面, 仍然需要從國家積極重視到居民自我意識加強雙方面共同努力。

據悉, 今年衛生部已將慢病監測工作納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地方專案,

並委託中國CDC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技術負責單位, 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全國疾病監測系統的162個監測點展開慢病監測與預防控制工作, 預計全國共計調查監測人數為97200人。 調查監測內容包括:問詢調查物件的基本情況及家庭吸煙、飲酒、飲食、身體活動、體重、血壓、血糖血脂、腦血管病等主要健康問題;測量調查對象的身高、體重、腰圍、血壓, 並採集其空腹血樣和服葡萄糖後2小時的血樣, 以檢測其空腹血糖、血脂、胰島素、糖化血紅蛋白和服葡萄糖水後2小時的血糖、胰島素水準。 據瞭解, 本次慢病監測工作中血壓監測將使用由歐姆龍公司提供的電子血壓計。

據專案專家介紹, 此次慢病監測具體目標是:掌握我國各地區不同人群慢病主要危險因素的分佈特點和變化趨勢, 體重、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的平均水準及變化趨勢, 血壓升高、糖耐量減低、超重及血脂異常的流行率及變化趨勢, 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患病率及變化趨勢, 腦卒中、心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病情況及流行趨勢。 中國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希望, 通過慢病監測, 讓更多高危人群意識到慢性疾病早知曉、早治療的實際意義, 瞭解更為有效的慢性病預防控制手段。

相關閱讀: 網友評論: 已有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