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曲廣陵散創作背后的故事
《廣陵散》是我國東漢時流傳的一首著名古琴曲, 它描寫了這樣一段悲慘的故事:戰國時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 超過了工期還沒有完成, 就被韓王下令殺害了。 當時聶政還未降生, 當他長大成人后, 就問母親:“父親在哪里?”母親就告訴了他父親的遭遇。 聶政自此立下為父報仇、刺死韓王的誓愿。 首次行刺不成, 聶政逃到泰山, 向一個仙人學琴, 歷時十年。 因怕被人認出, 他“漆身為厲, 吞炭變其音”, 并擊落滿口牙齒。 重歸韓國的聶政, 已練成絕藝, 彈起琴來, 觀者成行, 馬牛止聽。 消息傳到愛好聽琴的韓王耳中,
《廣陵散》最早不只是古琴曲, 還是被琵琶、笙、笳等樂器演奏的“但曲”。 《樂府詩集》將其列為相和歌楚調曲目中, 并引有張永《錄》的有關記載:“又有但曲七曲:《廣陵散》、《黃老彈飛引》、《大胡笳鳴》、《小胡笳鳴》、《雞游弦》、《流楚》、《窈窕》,
《廣陵散》曲譜最早見于明朱權《神奇秘譜》, 共有四十五段, 分為六大部分, 即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后序八段。 每段皆冠以小標題, 如“取韓”、“呼幽”“沖冠”、“投劍”、“長虹”等, 從這些標題判斷, 《廣陵散》的表現內容和聶政刺韓王的故事情節相符。 六部分中正聲是全曲的主體部分, 主題音調充分展現, 音樂由低沉憂郁發展到豪邁激昂, 采用了撥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
《廣陵散》全曲音樂風格既統一, 又有變化, 從而更生無窮魅力。 北宋《琴書"止息序》對《廣陵散》的描寫可謂神來之筆:“其怨恨凄惻(感), 即如幽冥鬼神之聲。 邕邕容容, 言語清泠。 及其怫郁慷慨, 又亦隱隱轟轟, 風雨亭亭, 紛披燦爛, 戈矛縱橫。 ”
《廣陵散》具有的這種怫郁慷慨、戈矛縱橫的斗爭精神, 使它深受歷代追求自由之名士的喜愛,
南宋文人樓鑰也曾彈奏《廣陵散》五十年, 彈到激烈處, 能達到潸然淚下的地步。 樓鑰認為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即為《廣陵散》而作, 當代琴家李祥霆也在《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附錄》中稱《聽穎師彈琴》所描寫的音樂“情緒大起大落, 忽婉轉, 忽雄奇。 其變態之強烈, 令聽者感到內心冰炭交加, 升天墜地。 其為音樂藝術, 信可如此, 而今曰之琴曲, 唯《廣陵散》可當之。 ”下面我們就欣賞韓愈的這首名作:
昵昵兒女語,
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
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
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
又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
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
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
起坐在一傍。
推手遽止之,
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
無以冰炭置我腸!
正因為《廣陵散》描寫了以臣弒君的這種斗爭精神, 而音樂又不具有傳統美學思想所要求的“中正平和”之聲, 所以被歷代封建衛道士視為大逆不道而予以謾罵、禁止, 唐孫希裕認為《廣陵散》有傷國體, 將樂譜燒掉。 宋朱熹說《廣陵散》憤怒燥急, “聲最不平和, 有臣凌君之意”。 但這些都無損于《廣陵散》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也阻止不了它的廣泛流傳。 至今, 這首能令聽者達到“冰炭交加、升天墜地”之境界的琴曲仍是古琴的傳統重要曲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