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甘薯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1.《綱目》。

2.楊孚《異物志》:甘薯似芋, 亦有巨魁, 剝去皮, 肌肉正白如脂肪, 南人專食以當米穀。

3.《南方草木狀》:甘, 蓋薯蕷之類, 或曰芋之類,

根葉亦如芋, 實如拳, 有大如甌者。 皮紫而肉白, 蒸鬻食之, 味如薯蕷, 性不甚冷。 舊珠崖之地, 海中之人, 皆不業耕稼, 惟掘地種甘, 秋熟收之, 蒸曬切如米粒, 倉貯之, 以充糧糗, 是名糧。

【拼音名】Gān Shǔ

【英文名】rhizome of Edible Yam

【別名】甘薯、山薯、甜薯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甘薯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esculenta(Lour.) Burkill[Oncus esculentus Lou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洗淨, 切片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甘薯, 纏繞草質藤本。 地下塊莖頂端通常有4-10多個分枝, 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形形的塊莖, 外皮淡黃色, 光滑。 莖左轉, 基部有刺, 被丁字形柔毛。 單葉互生;葉柄長5-8cm, 基部有刺;葉片闊心臟形, 最大的葉片長達15cm, 寬17cm, 一般的長和寬不超過10cm, 先端急尖, 基部心形, 基出脈9-13, 被丁字形長柔毛, 尤以背面較多。 雄花序為穗狀花序,

單生, 長約15cm;雄花無梗或具極短的梗, 通常單生, 稀有2-4朵簇生, 排列於花序軸上;苞片卵形, 先端漸尖;花被淺杯狀, 被短柔毛, 外輪花被片闊披針形, 長1-8mm, 內輪稍短;發育雄蕊6, 著生於花被管口部, 較裂片稍短;雌穗狀花序單生於上部葉腋, 長達40cm, 下垂, 花序軸稍有棱。 蒴果較少成熟, 三棱形, 先端微凹, 基部截形, 每棱翅狀, 長約3cm, 寬約1.2cm;種子圓形, 具翅。 花期初夏。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稀疏灌叢或路邊岩石縫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湖南、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化學成份】塊根含蛋白質(protein)2.3g%, 脂肪(far)0.2g%,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29g%, 粗纖維(crude fiber)0.5g%, 胡蘿蔔素(carotene)1.31mg%, 硫胺素(thiamine)0.12g%, 核黃素(riboflavine)0.04mg%, 煙酸(nicotinic acid)0.5mg%, 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30mg%, 灰分(ash)0.9g%, 鈣18mg%, 磷20mg%, 鐵0.4mg%。 脂肪中主含油酸(ole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還有花生酸(arachidic acid)。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陰補腎。

主脾虛氣弱;腎陰專職乏諸證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 作食品。

【各家論述】《綱目》:補虛乏, 益氣力, 健脾胃, 強腎陰, 功同薯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