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關於麻醉的四個認識誤區 “全麻”會讓人變傻?

你知道嗎?在麻醉出現之前, 實施外科手術都是在將病人捆綁、擊暈、灌醉甚至放血造成休克後進行的。 直到麻醉出現, 患者才能夠舒適、安靜地接受手術。

不過, 至今仍有很多人以為, 只有在做大手術時才用得上麻醉, 但其實, 隨著“舒適化麻醉”理念的普及, 麻醉在一些檢查和治療過程中運用也越來越廣泛。 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麻醉專科門診獲悉, 關於麻醉的認識誤區不止這一個, 比如, 麻醉就意味著“全麻”、只有“全麻”才需要禁食禁飲、全身麻醉對智力會有影響……專家提醒, 患者在麻醉前應主動向醫生報告病史, 同時切忌化妝或塗指甲油。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通訊員余碧琳、白恬

關於麻醉的四個認識誤區

誤區1:

麻醉只在手術時使用?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王壽平介紹, 雖然麻醉總是與手術相伴,

但隨著“舒適化麻醉”醫療服務理念的普及, 麻醉已不僅僅局限於手術, 在一些檢查和治療環節都可能需要使用麻醉。 以廣醫三院為例, 近年來, 在該院門診中, 用於胃腸鏡、人流、宮腔鏡、輸卵管造影以及試管嬰兒取卵等檢查和門診手術的麻醉數量逐年遞增, 2016年門診麻醉量全身麻醉就突破了一萬例。

誤區2:

麻醉就意味著全麻?

王壽平介紹, 很多人一說起麻醉, 就以為是全身麻醉。 其實麻醉包括全身麻醉和鎮痛鎮靜麻醉。

全身麻醉, 是指通過外周靜脈通道給予全身麻醉藥物, 病人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接受檢查或手術。 例如做人流時採用全身麻醉, 可以減輕疼痛並抑制有害反射。

鎮痛鎮靜麻醉, 是指通過外周靜脈通道給予鎮痛鎮靜藥物,

能減輕病人在檢查或手術中的不適感, 病人在檢查中可存在意識。 例如, 在胃腸鏡檢查時, 通常會用到鎮痛鎮靜麻醉。

“總之, 麻醉醫生會根據病人的自身情況、病情以及需要接受的檢查項目和手術方式進行評估, 為病人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 ”王壽平說。

誤區3:

只有全麻才需禁食禁飲?

“很多人以為, 只有全身麻醉才需要禁食禁飲, 其實, 對於所有需要麻醉的病人, 禁食禁飲都是必須的。 ”王壽平解釋說, 這是因為, 麻醉後特別是全身麻醉後, 病人由於括約肌鬆弛和保護性反射減弱, 可能會導致嘔吐、反流、嗆咳, 嚴重的可誤吸到呼吸道內, 導致氣道痙攣, 引起窒息。 此外, 強烈的嗆咳也會影響檢查或手術操作。 因此, 凡是需要麻醉的病人,

在檢查前或手術前都需禁食8小時、禁飲(清水)4小時。 病人在術後完全清醒並達到離院標準才可飲用含糖類流質食物。

誤區4:

全身麻醉對智力會有影響?

王壽平說, 很多人會擔心, 麻醉尤其是全身麻醉, 由於麻藥會作用到人的神經, 會對人的智力有損害, 但其實, 隨著麻醉藥物的逐步發展, 現代麻醉藥物已經是一種安全、高效、可控的藥物。 而且, 在麻醉醫生的合理使用下, 全身麻醉不會對智力產生明顯影響。

專家提醒

麻醉前主動告知病史

切忌化妝或塗指甲油

王壽平特別提醒, 麻醉需要醫護雙方的充分配合, 其中, 患者主動告知病史尤為重要。 患者如有以下病史務必告知醫生:

1.既往有哮喘病史、食物或藥物過敏史;

2.當前有發熱或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3.合併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

“如果有這些情況, 患者卻未提前告知醫生, 則可能會增加麻醉風險。 ”王壽平解釋說, 例如, 有上呼吸道感染, 即感冒的患者, 手術和麻醉都容易使得上呼吸道感染蔓延為下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 而如果患者在麻醉前提前告知, 麻醉師則可以充分權衡利弊。

王壽平還提醒, 患者在麻醉前需脫去假牙、齒托、眼鏡、耳環、戒指、手錶、手鐲、髮夾、項鍊等身外之物, 同時, 切忌化妝或塗指甲油, 以免影響醫生對膚色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