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小葉金花草的功效與作用

小葉金花草

【出處】《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Xiǎo Yè Jīn Huā Cǎo

【別名】石孔雀尾(《陸川本草》), 仙雞尾、金粉蕨(《廣西中獸醫藥樁》), 串魚草、人頭草, 金花草(《雲南中草藥選》), 小金花草、火湯蕨、線雞尾草、黑蕨(《廣西中藥志》), 風尾連、土黃連、孔雀尾(《福建中草藥》), 六零草, 小野雞尾草(《廣西中草藥》), 解毒蕨、火傷蕨(《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來源】為中國蕨科植物野雞尾的全草。 秋季採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1米左右。 根狀莖橫走, 蔓延而長, 被褐色鱗毛。 葉柄遠生, 長15~30釐米, 稻杆色, 或基部褐棕色, 無毛;葉草質至亞革質, 無毛, 綠色。 葉片卵圓狀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

長10~30釐米, 寬6~15釐米, 3~4次羽狀分裂;下部羽片披針狀三角形, 斜展, 小羽片及裂片多數, 最後裂片長4~8毫米, 寬約1~2毫米, 先端有短尖。 孢子囊群短, 囊群蓋線形, 膜質, 與中脈平行。

【生境分佈】多生於老屋旁邊、路邊、溝邊陰濕石上。 分佈秦嶺以南, 廣東以北, 及山西、臺灣等地。

【性味】《陸川本草》:苦, 寒。 (葉, 微甘)。

【功能主治】

清熱, 利濕, 解毒, 止血。 治風熱感冒, 急性胃腸炎, 痢疾, 黃疸, 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疔瘡, 外傷腫痛。

①《陸川本草》:消炎, 止血。 治下痢赤白, 刀傷出血。

②《廣西中藥志》:治吐血、咳血、便血、尿血, 黃疸, 胃痛。 外治湯火傷, 疥瘡。

③《福建中草藥》:清熱利尿, 涼血止血。 治風熱感冒, 疔瘡。

④《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解毒消炎, 去腐生肌。 治急性胃腸炎, 可解野山薯毒、木薯毒、砷中毒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1兩(鮮品1~2兩, 大劑4~8兩)。 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注意】虛寒證忌用。

【附方】

①治風熱感冒:鳳尾連幹全草一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②治小兒亦痢:解毒蕨、車前草、旱蓮草, 煎服。 (《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③治痢疾、便血:鳳尾連幹全草一至二兩, 水煎服。

④治咳血、嘔血、鼻出血:鮮風尾連葉二兩, 水煎, 待冷服。

⑤治濕熱小便不利、尿血:鮮鳳尾連全草四兩, 加米泔水少許, 調勻搗爛絞汁, 燉溫服。

⑥治疔瘡:鮮鳳尾連葉搗爛, 調冬蜜服。 (③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⑦治傷風感冒, 胃痛, 風濕跌打疼痛:小葉金花草根二錢。 水煎服。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外傷瘀腫疼痛:小葉金花草根適量。 搗爛敷患處。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⑨治腸風下血:鮮土黃連一兩。 煎服。 (晉江《中草藥手冊》)

⑩治狂犬咬傷:小金花草根五至六兩, 置銅器內, 水煎, 空腹時服。 忌食酸辣, 並避嘈雜聲音及鑼聲。 (《廣西中草藥》)

⑾治誤食野山薯中毒:解毒蕨配檳榔鑽、茜草等, 煎服。 (《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