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嬰兒痙攣的病因及表現有哪些?

嬰兒痙攣又稱為west綜合征, 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腦部病, 嬰兒發病年齡早, 並且多為男嬰, 發病的方式也比較獨特, 通常發病後智力都會減退, 若不進行治療, 情況多半糟糕, 那麼誘發這個病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一起看看吧!

1.痙攣發作特點:

典型發作呈鞠躬樣或點頭樣, 亦有人觀察到本病呈多種形式發作, 如屈曲-過伸混合性痙攣最常見, 其他有屈曲性, 過伸性, 肌陣攣, 失張力或強直性, 一側性, 非典型失神發作等。

發作形式為連續成串出現的強直性痙攣, 表現為兩臂前舉, 頭和軀幹向前屈曲, 少數病例向背側呈伸展位, 重複出現數次甚至數十次, 有時伴喊叫或微笑, 95%的病例有精神運動發育落後, 腦電圖呈高峰節律紊亂, 為持續高波幅不同步, 不對稱的慢波, 雜以多灶性尖波和棘波, 發作期腦電圖可有數秒鐘的平坦快波, 少數可為一側性嬰兒痙攣發作,

伴腦電圖一側性高峰節律紊亂, 見於嚴重的一側半球損傷患兒, 嬰兒痙攣的病因多為症狀性, 可有早期發育障礙, 如代謝病, 腦發育畸形, 神經皮膚綜合征(結節性硬化等)及感染等異常, 影像學檢查約80%以上可見腦萎縮, 畸形等異常, 10%~20%為特發性, 無可尋病因, 預後較好, 鑒別診斷主要是與良性嬰兒肌陣攣性癲癇(benign myoclonus epilepsy in infancy)區分, 後者有典型的全身性肌陣攣發作, 但智力正常, 腦電圖有少量棘慢波, 發作易控制, 多在2歲前停止, 預後良好。

嬰兒痙攣症的症狀表現 治療不及時當心寶寶出現智障

嬰兒痙攣症實際是嬰兒時期一種特殊類型的癲癇, 除全身抽筋外, 更為嚴重的是它還會引起小孩智力障礙。 那麼, 家長如何能察覺到孩子可能患了這種病呢?當孩子長到3個月後,

如果出現點頭彎腰樣的抽筋, 這種情形可能就是嬰兒痙攣症。

2.智力改變:

嬰兒痙攣症初發時60%~70%的患兒智力低下, 滿2歲時可增加到85%~90%, 無論病前有無智力落後, 一旦痙攣發生, 相繼出現智力發育障礙。

診斷

根據嬰兒痙攣發作的特點,

腦電圖高峰節律紊亂, 初發時精神運動發育障礙即可做出對本病徵的診斷。

引發嬰兒痙攣症的原因

嬰兒痙攣症由多種誘因引起, 並且機制太過不明。 儘管統一致癇機制不明, 單各種潛在的障礙可引發嬰兒痙攣症。 將這些障礙常分類於產前、圍術期與產後三類。

由於超過總病例數40%, 產前病因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局部皮質發育不良、無腦回畸形、前腦無裂畸形、半邊巨腦症、胼胝體發育不全/艾卡爾迪症候群)、染色體異常(21體無腦回綜合征)和單基因錯誤。

神經皮膚綜合征(TS, NF1, 色素失禁症)、先天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TORCH)和罕見的新陳代謝差錯。 圍產期誘發因素包括缺氧缺血性腦病和低血糖。

最後, 產後因素包括顱內感染、缺氧缺血性腦病和腦腫瘤。 總體上講, 皮質畸形、缺氧缺血性腦病和結節性硬化是最常見的相關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