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視問題 你真的正確配鏡了嗎?
隨著社會的進步, 科技的飛速發展, 各類電子產品逐漸走入千家萬戶。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 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沉迷於小小的電子螢幕當中。 網路遊戲、手機遊戲、琳琅滿目的電視節目, 讓用眼問題也頻繁出現。 在這樣的時代大環境下, 導致許多孩子很小就出現近視症狀, 甚至戴上了厚厚的鏡片。
近視的成因
單純性近視的病因假說有很多, 主要可以歸結為遺傳和環境兩大類。
近視眼已被公認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對高度近視更是如此。 但對一般近視, 這一傾向就不很明顯。 有遺傳因素者, 患病年齡較早,
從事文字工作或其他近距離工作的人, 近視眼比較多, 青少年學生中近視眼也比較多, 而且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 其患病率明顯上升。 這種現象說明近視眼的發生和發展與近距離工作的關係非常密切。
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 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 調節能力很強, 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較大, 閱讀等近距離工作時的調節和集合作用, 使內直肌對眼球施加一定的壓力, 眼內壓也相應升高, 隨著作業的不斷增加, 調節和集合的頻度和時間也逐漸增加, 睫狀肌和眼外肌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調節作用的過度發揮可以造成睫狀肌痙攣,
病理性近視的發生與遺傳關係較大, 病理性近視的遺傳方式主要為單基因遺傳, 具有遺傳異質性, 有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性連鎖隱性遺傳等各種遺傳方式。
真假近視的診斷
孩子得了近視, 許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給孩子配一副框架眼鏡。 其實, 這是最常見的配鏡誤區。 一般說來, 孩子近視準備配眼鏡的時候, 醫生會先辨別是假性近視還是真性近視, 如果是假性近視的話, 就可以及時做出相應治療, 完全不需要配戴眼鏡。 如果孩子是假性近視, 沒有檢查出來就直接配鏡, 慢慢可能發展成為真性近視。
其理論依據在於, 近視的形成會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在動物實驗中, 給動物戴上負球面鏡, 使物體成像落在視網膜後方, 模擬近視環境, 即可誘發近視眼。 用通俗的話說, 如果配鏡時度數配深了, 久而久之, 原本較低的近視度數可能真的會加深。
鑒於同樣的道理, MCT技術專家建議患者配鏡時接受“醫學驗光”。 因為醫學驗光的效果明顯優於常規驗光, 經過醫學驗光後配戴框架眼鏡或隱形眼鏡者, 不會發生視疲勞, 近視的光度狀態更穩定, 發展緩慢或停止。 而常規驗光由於未考慮視功能的其他方面, 容易視疲勞, 甚至近視加深(去焦點效應)。
病理性近視的診斷
前文說道, 有很多眼科疾病都可以造成視力下降, 病理性近視就是其中之一。
病理性近視又稱進行性高度近視, 是以屈光度進行性加深、眼軸不斷增長、眼內容和視網膜脈絡膜組織進行性損害引起視功能障礙為特徵的一種眼病, 倘若不能正確對待, 嚴重的情況下, 患者還有可能失去光明。 所以病理性近視的診斷十分有必要, 不能等到出現嚴重併發症時才重視起來, 悔之晚矣。
在控制病理性近視發展方面, 普通RGP可以起到不錯的作用。 同樣對於病理性近視而言, 假如一個病理性近視患者的近視度數兩年增長200度, 戴上採用MCT技術設計的角膜塑形鏡後, 每年只會增長25度左右。 這種控制效果, 遠遠優於普通RGP。
關於“散瞳”和“配鏡與否”的兩個誤區
我們知道, 兒童(和部分調節能力很強的成年人)的眼睛具有很強的調節能力,
有些家長認為, 孩子戴了近視鏡之後近視度數會越來越高, 但事實卻正好相反。 孩子近視之後及時正確的配鏡不但不會使度數加深, 還能矯正或緩解近視進展, 並且可以及時的矯正眼鏡的集合和調節功能。
MCT技術專家建議, 兒童一年散瞳驗光1次, 近視度數發展較快或者弱視, 建議半年散瞳驗光1次, 以便眼科醫生更好的掌握孩子的視力發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