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這不起眼的病竟要了少女的命

很難想像一隻討厭水的魚怎樣生活, 可有些人卻不能和維繫自己生命的食物和平相處。 厭食症就是通過這樣殘酷的手段一點點地蠶食生命(尤其是年輕女性的生命)的。 但, 對於厭食症, 你瞭解多少?

厭食症是誰?

提起厭食症, 顧名思義, 你大概能推斷出他的作案手段:年輕愛美的女孩子, 在他的慫恿下, 節食減肥瘦過頭, 終於被他陷害。

其實你只說對了一半, 神經性厭食症分為兩個亞型:限制型(restricting type)和暴食型(binge-eating/purging type)。

限制型厭食症最符合我們的印象, 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版(DSM-IV)規定, 限制型厭食症的診斷標準為:

1 成人體重低於期待值的85%, 生長期兒童體重增長減慢或停止, 導致其體重低於期待值的85%

2 即使在體重偏低的情況下, 也對增重非常恐懼。

3 對體型體重的認知扭曲, 將體型體重與個人價值相關聯, 否認目前體重偏低情況的嚴重性。

4.已有規律月經的女性停經超過三個週期以上(使用激素才能維持其月經週期者也視為停經)。

而暴食型厭食症除了以上症狀, 還可能有一次性吃下大量食物、自行催吐、過度鍛煉或者使用利尿劑、瀉藥等等行為, 容易導致厭食症症狀被掩蓋, 或與貪食症等其他攝食障礙混淆而不易診斷。

厭食症最早有據可查的病例始於1689年, 在當時被認為是上流社會少女因為心情煩悶而引發的“神經性消耗症”。

但其實, 控制飲食直到皮包骨甚至香消玉殞的案例, 在這之前就已有之。

能否超脫口腹之欲的享受, 擺脫來自本能的限制, 成了各種宗教靈修的著力點。

13世紀的歐洲, 信仰天主教的女孩子們為了表現自己的虔誠, 常年僅以一點點食物果腹, 視饑餓為洗脫原罪, 誠心侍奉上帝的善舉。

她們稱之為“神聖節食(Holy Anorexia或Anorexia mirabilis)”。 就算因此而死, 也是件值得褒獎的事情。 文藝復興之後, 這種傳統才慢慢消失。

可隨著20世紀初時尚業的蓬勃發展, 瘦削如平板的身材被所有潮人追捧, 厭食症也再次借屍還魂, 隨著芭蕾舞女、體操運動員和時尚模特一起席捲東西方世界,

成為時尚界的“流行病”。

目前全世界約有0.3%-3.7%的人患有厭食症, 高發年齡在14-19歲, 其中90%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