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媽媽們記得學會和孩子說“不”(1)

目錄

第一章:學會對孩子說“不”

第二章:教育孩子的2大難點

第三章:教育孩子要避免的7個禁語

編者按:如何教育孩子對於家長來說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 有的家長們會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這是否是正確的呢?如何教育孩子呢?教育孩子誤區有哪些?下麵就來和小編盤點育兒之道, 教你育兒寶典。

學會對孩子說“不”

孩子提出了你認為不合理的要求, 你是怎麼應對的?答應他還是拒絕他?一位家長的煩惱

我的兒子9歲, 讀小學三年級。 孩子想要什麼就要馬上得到, 沒滿足他就大發脾氣, 一直吵個不停,

會讓你無法做其他事情, 比如到書店要買書, 我沒給他買, 就把我的摩托車推翻在地;在我上班的地方他要打遊戲, 我好好和他說再等會, 媽媽還有一點事沒有處理完, 他就是不聽, 要立即坐在電腦跟前.平時答應他的事情你也必須馬上兌現, 遲一點部鬧得你無法安心, 甚至連我生病時都不放過。

瞭解家庭教育背景

經瞭解, 孩子2歲半前是父母帶, 2歲半後到5歲之間由外公外婆帶, 媽媽不在身邊。 5歲時要上一年級才接回自己身邊生活。 老人很寵愛孫子, 只要能滿足的都滿足。 比如在店裡要買玩具, 不給他買他就不走, 最後老人還是妥協給他買了。 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 最後老人一律滿足。

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老人由於隔輩親,

養育方式往往是寵愛有加, 過度滿足。 特別是孩子兩三歲時, 不知道什麼該有, 什麼不該有, 不知道世界上並不是什麼都能得到的。 而老人的輕易滿足, 妥協遷就, 讓孩子覺得原來很多東西可以“心想事成”。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發現大人並不是他想像中的無所不能, 並不能事事都能滿足的願望, 這時便有了一種挫折感, 由於受挫, 情緒自然不好, 會發脾氣、會生氣、哭鬧。 而大人在這個關鍵時刻卻妥協了, 讓步了。 在這場“戰爭”中, 孩子最終贏得了勝利。 在這個過程中, 本來的原則(比如, 這個玩具家裡有了不能再買), 沒有遵守:本來的界限(比如你可以哭, 但你不能打人)沒有堅守:本來的權威(比如要有一點畏懼大人)不再存在。

其後果是讓孩子形成這樣一種行為模式:只要我想要的, 我就一定要得到:只要我鬧了, 我就可以勝利。 因而養成了凡要什麼就要得到、如得不到就發脾氣、我非得到不可的不良習慣。 導致孩子有恃無恐、任性霸道、蠻橫無理的個性。

這種行為模式一直延緩到現在, 同樣是想要什麼就立即要得到什麼, 否則就會折騰個不停, 直到你答應我為止。

瞭解家長應對方式

那麼, 孩子到了媽媽身邊, 媽媽是怎麼應對孩子這種情況呢?

媽媽說“他要什麼我沒答應時, 有時我會講道理, 有時騙他哄他一有時狠狠打他, 但他心裡不服氣, 以後還是老樣子。 比如他要買玩具, 因為上周才買過一個, 我就沒給買, 他很不高興, 回家後就亂摔東西。

我氣得罵他、打他。 他的報復心理也很強。 有一次, 他和他奶奶一起睡時搶被子蓋, 我好好說他, 他不聽, 我就打他, 他則用手指著我狠狠地說:‘哼, 你等著, 看我怎麼對付你!’我感覺我好失敗!”

不良教育方式後果

孩子在媽媽身邊的處事模式是小時候在老人身邊生活時的延續。 孩子的心理還是像兩三歲時的心理一樣不成熟、幼稚。 如果這種行為模式帶到學校裡和社會上, 一定會受挫。

當他想要什麼而沒有得到時, 就會仇恨在心, 攻擊對方, 報復他人, 破壞人際關係, 或是怨天尤人, 虐待自己, 不能正確認知, 易形成人格障礙。 所以, 如果繼續漠視或放任孩子的這種行為, 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幼兒階段, 孩子一般是遵從權威的,

但可惜這個案例中的大人(外公外婆)沒有運用或放棄權威:中學階段, 也即進入青春期階段後, 我們看到很多孩子根本不聽父母的話, 我行我素, 想怎樣就怎樣, 不合我的意我可以離家出走, 甚至打父母, 這說明父母完全喪失了權威。 而小學階段, 往往是向父母挑戰權威的時候, 如果父母沒有保住權威, 堅持原則, 那麼,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就會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束手無策、萬般無奈的艱難境地。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權威, 它往往是用在針對孩子不合理需求時需要堅持的原則, 需要遵守的規則。 如果我們不守住權威, 不堅持原則, 任由孩子隨心所欲, 想怎樣就怎樣, 或者說, 我們在這個時候敗陣下來, 那麼, 輸掉的不僅僅是權威,

更是孩子的未來。

教育指導建議

我們假設孩子向媽媽要錢買飲料喝, 而媽媽覺得飲料不衛生、不同意買為例。 媽媽開始講道理, 說路邊飲料沒有營養, 屬於三無產品;可孩子聽不進去, 還在鬧, 媽媽被他鬧煩了, 於是開始責備他;孩子還是不聽, 媽媽最後動手打了孩子。 孩子不服氣, 開始摔東西, 甚至打媽媽。 也就是說, 媽媽的應對方式並沒有起到好的效果, 反而點起了孩子的怒火, 使孩子更加囂張。

其實在這裡, 媽媽並沒有真正關注孩子的內心, 也沒有用恰當的方法來應對。 我們可以這樣來做:

肯定孩子的需求是一種需要

如果孩子自身的角度想, 他所有的需求都應該是正當的。 因為他不明白為什麼不可以買, 他只是需要滿足自己的口欲。或者說他雖明白也不去理睬這些道理,他只想滿足自己的欲望。滿足,在這裡成為暫時的快樂。

媽媽可以平靜而不帶情緒地和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想喝這種飲料,但是這種飲料不衛生。”然後問問孩子,是否可換成吃別的東西。如果孩子同意,則滿足他;如果孩子堅持要那種飲料,則進入下一步——

堅持原則和底線,絕不讓步

道理給孩子講了,如果還是不聽,又哭又鬧,還摔東西,媽媽就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認為這飲料不能買就是不能買。不管你怎麼鬧都是沒有用的。”說完這話就走開,去做自己的事。說的時候口氣要平靜,要堅決,讓孩子感受到這裡面的力量。這是冷應對。

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堅持鬧,就是因為知道了鬧有效果——你要是不滿足我,我就摔東西,我就撒野,我就搗亂l父母千萬不要上他的圈套,因為你一讓步他就贏了,下次得寸進尺。一旦形成這種互動模式最終會讓孩子下次如法炮製。如果這一次你堅守住了,那麼教育也有了效果。下次孩子就明白了:這樣的事媽媽不會讓步的,我怎麼鬧也沒用的。

事後安撫孩子,接納孩子情緒

當媽媽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時,他會有極大的挫敗感,這可能會有很激烈的反抗,哭鬧、撒潑等,我們不妨看作這是孩子在宣洩他的負性情緒。一個人的情緒不能被壓抑,需要通過某種途徑宣洩,在孩子沒有找到更好的途徑之前,不妨讓孩子去宣洩。等孩子宣洩完情緒,冷靜下來後,再進行安撫。

媽媽可以走近孩子,溫柔地對他說:“孩子,剛才媽媽沒答應你的要求,你很生氣,很憤怒,很難受,是吧?媽媽理解你……”然後,順勢輕撫孩子的肩頭,或擁抱,或遞給孩子一張紙巾都可以。這樣的表達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他生完氣,發完火,媽媽還是一樣關心他,愛他。除了那件事之外,一切和從前一樣。這就是:愛而不遷就,愛而有原則。

最後總結:

對孩子說“不”,處理好了就不難,只要記住這句話就可以做好:溫柔地堅持。即堅持原則,溫柔對待。具體就是——

措辭要委婉——不要直截了當地批評、責備孩子,找到該肯定的地方先肯定他,再委婉地指出不合理的地方。

語氣要溫和——不要帶著情緒(不耐煩,生氣)對孩子說話,因為孩子可能正帶情緒呢,或許後面他會有“暴風雨”呢。

態度要尊重——不管孩子的要求多麼無理,對他說話時還是要尊重他.平等對待他,最好能做到不打不罵,不生氣不發火。

事後要關心——孩子本來就因你的拒絕而不開心了,如果再不給孩子愛,孩子就會覺得他不討人喜歡了,你不愛他了。所以,對孩子表達關心和愛非常重要。要把孩子的問題和孩子本人分開,對事不對人。

教育孩子的2大難點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記不住禁令?

一個新的、八位數的電話號碼能在你的大腦裡保留多長時間?兩分鐘?這就是“不要去抓花盆裡的土”或“不”在孩子頭腦中停留的時間。大腦研究者說,孩子們沒法更長時間地記住這些他弄不清楚的禁令。大約到了兩歲,孩子開始認識到“不”後面的含義,並且和自己的經驗聯繫在一起,才能逐漸記住禁令。

不要讓你的情緒影響孩子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你精神不佳或者情緒低落,就無法對孩子的需要做出迅速、及時和敏銳的反應。有研究證明,如果母親長期地、病理性地憂鬱,孩子的大腦活動也會不正常,也極有可能被這種負面的情緒所感染而變得悲觀、情緒化。

在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最好能夠暫時不和孩子在一起,而讓愛人去多分擔一些照料的事務。通過和親人談心或者其他的放鬆方式,儘快讓自己的心情波瀾平緩下來。

教育孩子要避免的7個禁語

禁語1 “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

說話分析:很多父母以為這樣說,就可以解決孩子之間的紛爭。那些已經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從小就是接受這樣的教育,以為做哥哥姐姐的就應該讓著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裡有什麼不滿,也只能逆來順受。

其實解決孩子紛爭的關鍵不在於他們年紀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則。父母應該換一個角度,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愛護弟弟妹妹的責任,而不是一味沒有原則地讓步。

深遠影響:若父母長期以這種口吻教育孩子,只會讓大的一方對弟妹懷恨在心,漸漸成為手足間的芥蒂;而弟妹則會仗著自己年紀小,認為別人讓他們是理所當然的,日後會不斷犯錯。

禁語2 “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說話分析:有時父母為避免孩子們爭奪玩具,實行同一款玩具買兩件,孩子就不會因為別人有自己沒有而產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間因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紛爭,父母便對她們說:“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實這種教導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借著互相分享玩具的時機,懂得體諒別人的需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從而可以獲得與別人分享的喜悅。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常讓孩子意識到某些東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別人的,很容易讓孩子建立起“楚河漢界”的觀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間的關係疏遠。

禁語3 “哪個乖就愛哪個。”

說話分析: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這樣說,就能把孩子馴服得服服帖帖。“誰乖就愛睡”反而會向孩子灌輸“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父母讓孩子覺得,只要表現好些、行為乖些,父母才會愛你一些。長輩這樣的心態,會在不知不覺間加劇孩子們的競爭,為了爭取長輩的愛,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種方法來取悅長輩。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認為長輩的愛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遠影響:長此以往,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和爭取他們的愛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現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應以真誠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帶著面具,活在無形的壓力之下。

禁語4 “弟弟一個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說話分析:這種命令式的吩咐,只會令孩子反感。試想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話,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當然會感到掃興。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長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只顧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卻不理會自己,這樣無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間的隔膜。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常忽視孩子的感受,只會令孩子和父母間的關係變差。父母若經常要孩子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會令孩子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

禁語5 “她是我們家傭人,我們有權罵她。”

說話分析:無論發生了什麼事,父母對孩子說:“她只是個保姆。”這樣的話是極富階級觀念的,讓孩子意識到她是傭人,我們雇她工作,我們就有權罵她!這樣會讓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不尊重保姆曾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試想這樣的情況,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裡犯了錯,父母卻怪保姆沒照看好,這只會令孩子得不到適當的教導,甚至日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懂得承擔責任。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在未瞭解事情真相前,只憑孩子的一面之詞,就責備保姆,這會縱容犯錯的孩子重蹈覆轍。

禁語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嬌?等客人走了再罰你!”

說話分析:親戚遠道而來,孩子在別人面前撒嬌,父母一時怒上心頭,說出這樣的話。一般來說,父母為免客人和自己尷尬,不便馬上責駡孩子,準備等客人走了之後再說。可是由於父母和客人談笑風生,把處罰的孩子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不過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犯錯卻不立即處罰,等得太久,可能連孩子也忘了處罰的事。如果想取得懲罰孩子的效果,讓孩子知錯能改,就要立即處理,否則效果會大大減少。

深遠影響:施行獎懲,都該即時處理,才能獲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懲罰,可能已把自己的過錯忘得一乾二淨,另責罰的作用大大減少。

禁語7 “那個孩子叫什麼名字?我叫老師罰他!”

說話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給人欺負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護他,為他出頭。

不過,父母要知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況,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應該以關懷的態度教導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立即找老師代為出頭。如果問題不是太嚴重,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如鼓勵孩子把事情告訴老師,由老師來處理。記住:學習如何處理問題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深遠影響:因為小朋友間的爭執時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問題,都找父母出頭,有誰還敢和他玩呢?這樣只會令孩子變得更孤立。

總結:家長們又是會在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是而心疼自己的孩子,說別的小朋友不好,這是一種最嚴重的教育孩子的錯誤方法,家長們要學會教孩子大度及寬容。(文章原載于《健康博覽》,刊號:2012年3月號,作者:練麗丹,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他只是需要滿足自己的口欲。或者說他雖明白也不去理睬這些道理,他只想滿足自己的欲望。滿足,在這裡成為暫時的快樂。

媽媽可以平靜而不帶情緒地和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想喝這種飲料,但是這種飲料不衛生。”然後問問孩子,是否可換成吃別的東西。如果孩子同意,則滿足他;如果孩子堅持要那種飲料,則進入下一步——

堅持原則和底線,絕不讓步

道理給孩子講了,如果還是不聽,又哭又鬧,還摔東西,媽媽就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認為這飲料不能買就是不能買。不管你怎麼鬧都是沒有用的。”說完這話就走開,去做自己的事。說的時候口氣要平靜,要堅決,讓孩子感受到這裡面的力量。這是冷應對。

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堅持鬧,就是因為知道了鬧有效果——你要是不滿足我,我就摔東西,我就撒野,我就搗亂l父母千萬不要上他的圈套,因為你一讓步他就贏了,下次得寸進尺。一旦形成這種互動模式最終會讓孩子下次如法炮製。如果這一次你堅守住了,那麼教育也有了效果。下次孩子就明白了:這樣的事媽媽不會讓步的,我怎麼鬧也沒用的。

事後安撫孩子,接納孩子情緒

當媽媽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時,他會有極大的挫敗感,這可能會有很激烈的反抗,哭鬧、撒潑等,我們不妨看作這是孩子在宣洩他的負性情緒。一個人的情緒不能被壓抑,需要通過某種途徑宣洩,在孩子沒有找到更好的途徑之前,不妨讓孩子去宣洩。等孩子宣洩完情緒,冷靜下來後,再進行安撫。

媽媽可以走近孩子,溫柔地對他說:“孩子,剛才媽媽沒答應你的要求,你很生氣,很憤怒,很難受,是吧?媽媽理解你……”然後,順勢輕撫孩子的肩頭,或擁抱,或遞給孩子一張紙巾都可以。這樣的表達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他生完氣,發完火,媽媽還是一樣關心他,愛他。除了那件事之外,一切和從前一樣。這就是:愛而不遷就,愛而有原則。

最後總結:

對孩子說“不”,處理好了就不難,只要記住這句話就可以做好:溫柔地堅持。即堅持原則,溫柔對待。具體就是——

措辭要委婉——不要直截了當地批評、責備孩子,找到該肯定的地方先肯定他,再委婉地指出不合理的地方。

語氣要溫和——不要帶著情緒(不耐煩,生氣)對孩子說話,因為孩子可能正帶情緒呢,或許後面他會有“暴風雨”呢。

態度要尊重——不管孩子的要求多麼無理,對他說話時還是要尊重他.平等對待他,最好能做到不打不罵,不生氣不發火。

事後要關心——孩子本來就因你的拒絕而不開心了,如果再不給孩子愛,孩子就會覺得他不討人喜歡了,你不愛他了。所以,對孩子表達關心和愛非常重要。要把孩子的問題和孩子本人分開,對事不對人。

教育孩子的2大難點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記不住禁令?

一個新的、八位數的電話號碼能在你的大腦裡保留多長時間?兩分鐘?這就是“不要去抓花盆裡的土”或“不”在孩子頭腦中停留的時間。大腦研究者說,孩子們沒法更長時間地記住這些他弄不清楚的禁令。大約到了兩歲,孩子開始認識到“不”後面的含義,並且和自己的經驗聯繫在一起,才能逐漸記住禁令。

不要讓你的情緒影響孩子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你精神不佳或者情緒低落,就無法對孩子的需要做出迅速、及時和敏銳的反應。有研究證明,如果母親長期地、病理性地憂鬱,孩子的大腦活動也會不正常,也極有可能被這種負面的情緒所感染而變得悲觀、情緒化。

在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最好能夠暫時不和孩子在一起,而讓愛人去多分擔一些照料的事務。通過和親人談心或者其他的放鬆方式,儘快讓自己的心情波瀾平緩下來。

教育孩子要避免的7個禁語

禁語1 “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

說話分析:很多父母以為這樣說,就可以解決孩子之間的紛爭。那些已經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從小就是接受這樣的教育,以為做哥哥姐姐的就應該讓著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裡有什麼不滿,也只能逆來順受。

其實解決孩子紛爭的關鍵不在於他們年紀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則。父母應該換一個角度,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愛護弟弟妹妹的責任,而不是一味沒有原則地讓步。

深遠影響:若父母長期以這種口吻教育孩子,只會讓大的一方對弟妹懷恨在心,漸漸成為手足間的芥蒂;而弟妹則會仗著自己年紀小,認為別人讓他們是理所當然的,日後會不斷犯錯。

禁語2 “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說話分析:有時父母為避免孩子們爭奪玩具,實行同一款玩具買兩件,孩子就不會因為別人有自己沒有而產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間因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紛爭,父母便對她們說:“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實這種教導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借著互相分享玩具的時機,懂得體諒別人的需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從而可以獲得與別人分享的喜悅。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常讓孩子意識到某些東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別人的,很容易讓孩子建立起“楚河漢界”的觀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間的關係疏遠。

禁語3 “哪個乖就愛哪個。”

說話分析: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這樣說,就能把孩子馴服得服服帖帖。“誰乖就愛睡”反而會向孩子灌輸“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父母讓孩子覺得,只要表現好些、行為乖些,父母才會愛你一些。長輩這樣的心態,會在不知不覺間加劇孩子們的競爭,為了爭取長輩的愛,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種方法來取悅長輩。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認為長輩的愛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遠影響:長此以往,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和爭取他們的愛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現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應以真誠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帶著面具,活在無形的壓力之下。

禁語4 “弟弟一個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說話分析:這種命令式的吩咐,只會令孩子反感。試想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話,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當然會感到掃興。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長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只顧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卻不理會自己,這樣無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間的隔膜。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常忽視孩子的感受,只會令孩子和父母間的關係變差。父母若經常要孩子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會令孩子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

禁語5 “她是我們家傭人,我們有權罵她。”

說話分析:無論發生了什麼事,父母對孩子說:“她只是個保姆。”這樣的話是極富階級觀念的,讓孩子意識到她是傭人,我們雇她工作,我們就有權罵她!這樣會讓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不尊重保姆曾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試想這樣的情況,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裡犯了錯,父母卻怪保姆沒照看好,這只會令孩子得不到適當的教導,甚至日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懂得承擔責任。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在未瞭解事情真相前,只憑孩子的一面之詞,就責備保姆,這會縱容犯錯的孩子重蹈覆轍。

禁語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嬌?等客人走了再罰你!”

說話分析:親戚遠道而來,孩子在別人面前撒嬌,父母一時怒上心頭,說出這樣的話。一般來說,父母為免客人和自己尷尬,不便馬上責駡孩子,準備等客人走了之後再說。可是由於父母和客人談笑風生,把處罰的孩子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不過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犯錯卻不立即處罰,等得太久,可能連孩子也忘了處罰的事。如果想取得懲罰孩子的效果,讓孩子知錯能改,就要立即處理,否則效果會大大減少。

深遠影響:施行獎懲,都該即時處理,才能獲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懲罰,可能已把自己的過錯忘得一乾二淨,另責罰的作用大大減少。

禁語7 “那個孩子叫什麼名字?我叫老師罰他!”

說話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給人欺負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護他,為他出頭。

不過,父母要知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況,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應該以關懷的態度教導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立即找老師代為出頭。如果問題不是太嚴重,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如鼓勵孩子把事情告訴老師,由老師來處理。記住:學習如何處理問題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深遠影響:因為小朋友間的爭執時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問題,都找父母出頭,有誰還敢和他玩呢?這樣只會令孩子變得更孤立。

總結:家長們又是會在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是而心疼自己的孩子,說別的小朋友不好,這是一種最嚴重的教育孩子的錯誤方法,家長們要學會教孩子大度及寬容。(文章原載于《健康博覽》,刊號:2012年3月號,作者:練麗丹,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